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独家幕后|雪域舞台《琴鹤齐鸣》以舞为笔,绘就西藏六十年感恩与新生

发布时间:2025-09-06 18:29:34  浏览量:1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庆典的璀璨舞台上,双人乐舞《琴鹤齐鸣》宛如一缕温润的光,以高雅的东方意境、灵动的肢体语言,成为整场晚会中直击人心的经典之作。

“黑颈鹤”舒展羽翼

与琴音共振

舞台下

藏着编导的匠心

舞者的坚守

更藏着西藏各族儿女对党的感恩

对生态的珍视

对新时代的礼赞

如今

我们走进幕后

听主创与舞者讲述

这段用艺术书写的雪域故事

导演幕后心程

琴鹤寄情,舞绘祥和

导演扎西白玛

“琴是高雅的象征,鹤是端庄高洁的代表,选这个主题,就是想借这份祥瑞,把西藏人对党的感恩、对祖国的依恋,融进舞蹈里。”

在西藏60周年大庆这一特殊节点,导演扎西白玛没有选择宏大叙事的直白表达,而是选择“琴鹤”这一充满东方美学的意象——琴音传递雅韵,鹤舞承载灵魂,让厚重的情感通过艺术细节自然流淌。“核心就是‘感恩’与‘吉祥’。”她解释道,60年来党和国家对西藏的深情关怀,让雪域高原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稳定,这份恩情不能只靠口号诉说;而鹤作为祥瑞之鸟,正象征着西藏各族群众对安宁祥和生活的珍视与期盼。

为了展现“水”的灵动,她和另一位导演曲吉大胆尝试塑料材质道具——当轻盈的道具随舞姿飘动,宛如澄澈湖水泛起涟漪,再配上鹰笛清亮的旋律,“鹤立碧波”的意境瞬间鲜活,传统元素也因此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音乐设计中,团队不仅巧妙地运用了西藏独有的鹰笛这一特色乐器,还巧妙地融入了琵琶等多种乐器元素。鹰笛,是一种西藏传统吹管乐器,通常由鹰的翅骨制成,音色高亢清亮,具有浓郁的西藏特色。鹰笛的加入使不同音色更加有机地融合。尽管唢呐、鹰笛等多样乐器在表现“水”的柔美与“鹤”的祥瑞时,彼此之间会产生一种碰撞甚至“打架”的感觉,但正是这种碰撞,意外营造出独特而丰富的听觉张力,形成了一种既冲突又和谐的美感。扎西白玛说到:“这种多层次、跨元素的创作方式,正是从一开始就希望在舞台上呈现的艺术效果。”

排练阶段的挑战更甚。节目中“黑颈鹤”的双人舞段落,包含多个高难度托举动作,而留给演员的专属排练时间仅有6天,且每天还要完成8小时的集体舞排演。“稍有不慎就可能让演员受伤,所以每一个动作都要抠到极致。”扎西白玛说,那段时间,她和曲吉带着演员“见缝插针”排练:白天跟着大部队练群舞,晚上留在排练厅加班打磨双人动作,从托举的力度到眼神的配合,反复试错、调整。“演员们没有一句怨言,眼里只有‘把鹤的祥瑞跳出来’的执念。”

当最终呈现的场景,得到总导演认可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这份用汗水浇灌的“祥和之美”,也成了节目最打动人心的底色。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

把“鹤的灵魂”跳进每一个动作里

作为《琴鹤齐鸣》的“女鹤”扮演者,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演员旦增德白,用清澈的眼神和舒展的舞姿,将黑颈鹤的灵动与优雅呈现在舞台上。排练过程中的一次意外,让她至今记忆犹新:“练双人托举时不小心挫伤了脚,就在伤快好的时候,却赶上审查。在审查时,又伤了一次。”

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想着放弃——演出当天,吃了两颗布洛芬就站上舞台,“一听到音乐、一看到灯光,身体的疼好像就消失了,满脑子都是‘要把最好的状态给观众’。”在她眼中,“鹤”是西藏生态的“活名片”,而群舞演员演绎的“水”,则是生态与生命的纽带。“国家对西藏生态保护的支持,让这里的天更蓝、水更清,黑颈鹤才能自在繁衍,我们才能安居乐业。”她坦言,通过这支舞蹈,自己对西藏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体会:“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家园;如今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我们的日子像格桑花一样灿烂。每次跳舞,我都想把这份幸福传递出去。”

最让她感动的,是团队的凝聚力与观众的认可。“演员们经常熬夜排练,累了就把折叠床搬进更衣室,裹着毯子熬到凌晨三点;演出时,台下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掌声,都让我觉得所有汗水都值得。”旦增德白说,她希望观众能从《琴鹤齐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也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现在的生态环境,她会继续用舞蹈,把对这片土地的爱跳下去。

演员旦增德白

“我跳的不只是‘鹤’,是西藏的生态之美,是我们对来之不易的好日子的珍惜。”

18岁的旦增达巴,是《琴鹤齐鸣》中“男鹤”的扮演者。对他而言,此次站上西藏60周年大庆的舞台,有着特殊的意义——十年前,年仅八岁的他,曾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少儿扎西雪巴方队”的一员,与伙伴们一起朝气蓬勃地走过庆典现场;10年后,他以主演身份站上舞台,用舞蹈讲述西藏的变化。“黑颈鹤是高原特有的生灵,每一个动作都藏着它的‘成长史’,也藏着西藏生态的‘成绩单’。”谈及角色,旦增达巴的眼神里满是敬畏。

在他看来,“男鹤”与“女鹤”的舞台呈现,远不止是一段双人舞:从“破壳新生”到“融为一体”,再到“展翅飞翔”,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20世纪以来,西藏黑颈鹤数量逐年提升,南北山绿化工程让高原添绿,这些生态成果的背后,是党和政府对西藏生态保护的重视。

演员旦增达巴

“我想让观众看到,高原生灵的自在,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守护生态的好时代。”

双人舞对默契的要求极高,舞台上短短几秒的托举,台下要练上几十遍、上百遍。“一开始和搭档总配合不好,动作衔接、力度控制都要反复磨合,失败的次数比成功多得多,但没人想过放弃。”旦增达巴回忆,最让他温暖的是团队的支撑:一次深夜录制,因主角失误需要重复跳几遍,彼时所有演员都已疲惫不堪,“我以为群舞的伙伴会有怨言,没想到他们围过来给我们加油,说‘再来一次,我们没问题’。”正是这份相互鼓励,让他和搭档逐渐形成了“无需言语的默契”。

作为西藏自治区“委培政策”培养的文艺工作者,旦增达巴深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是好政策让我能学舞蹈、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我必须用最好的表现回馈这份信任。”当看到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走进会场,台上台下沸腾的瞬间,他至今难以忘怀:“第一次亲眼见到总书记,那种感动和荣幸,一辈子都忘不了。”

谈及西藏未来的文化发展,这位年轻舞者有着自己的思考:“传统艺术不能守旧,要和科技结合。比如用AR做舞美,让更多人看到西藏文化的美。”这样的创新,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西藏文化,还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旦增达巴坚信,只有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才能让西藏的文化之花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和鸣共远

让“琴鹤”的旋律

与西藏发展同频共振

从编导扎西白玛的“琴鹤寄情”,到旦增德白、旦增达巴的“以舞传情”,《琴鹤齐鸣》早已超越了一场舞蹈的范畴——它是西藏60年发展的缩影:琴音里藏着对党的感恩,鹤舞里映着生态的美好,演员的笑容里写着幸福的生活;它也是西藏文化传承的见证:传统意象与现代艺术碰撞,年轻舞者接棒传承,让雪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当舞台灯光落下,“琴鹤齐鸣”的旋律仍在观众心中回荡:那灵动的鹤舞,是雪域儿女对祖国的告白;那悠扬的琴音,是西藏与时代同行的节拍。

未来,愿更多像《琴鹤齐鸣》这样的作品,扎根雪域大地,讲好西藏故事;愿更多文艺工作者,以初心为墨、以匠心为笔,让西藏的艺术之花,在祖国的文化花园中越发绚烂。

【主编:谭其露丨编辑:桐桐】

大家好呀!我们是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官方账号,想了解更多关于西藏旅游干货、西藏风土人情的小伙伴,请多多点赞、评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