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历史好比演戏,地理就是舞台:地理,一把打开历史的钥匙

发布时间:2025-09-07 10:30:00  浏览量:1

所有的人都知道,读历史很重要,所谓知兴替、见兴亡。但读历史也很难,往往陷入历史文献搜集整理的汪洋大海,不能脱身。

这是一个知识大融通,只知其一,一无所知的时代。所以,如果真喜欢历史,不能就历史读历史,陷入考据泥沼,而需要更多其他学科视角的审视,历史的阅读才能更清楚。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地理(学),就是这个跨学科辅助视角的必备。

也正因此,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无独有偶,著名历史学者邓广铭则提出,打开历史需要四把钥匙——年代、地理、职官、目录,这第二把就是历史地理学,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那么,地理之于历史,也就是所谓的历史地理学之于历史的学习,究竟有什么用呢?透过《国情分界线》(独家)《什么是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等多本讲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经典之作,至少可以发现三大价值。

▋价值一 读懂中国何以中国

通过地理看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这样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通过疆域的变化,可以看到政治上的中国如何通过一次次互相吸引,日益接近,逐步融合,最后终于凝聚在一个疆界确定、领土完整的国家实体之内。

根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分布很广,遍及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夏文化的研究虽然还没取得完全一致的结论,但无论是从考古发掘还是从文献记载都可以证明,商王朝已经拥有相当大的版图,包含了不同的民族。也就是说,早在三四千年以前,在中国的历史范围之内已经建立幅员很大的国家。

到2200多年以前的秦朝就已经形成了包括今天大半个中国范围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以后经过汉、隋、唐、宋、元、明历代的开拓和发展,到清朝中期,也就是十九世纪初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前,已经形成了拥有10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而在帝国主义的宰割和掠夺之下,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透过中原地区的经济开发,边疆地区的开拓巩固,还可以看到汉民族与各兄弟民族如何长期辛勤劳动、团结互助,构架了中华民族。

今天的汉族在历史上已经融合了大量少数民族,如戎、狄、匈奴、鲜卑、羌、越、“西南夷”、“南蛮”、契丹、女真、蒙古,等等。而在边疆地区的开发中,少数民族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如契丹、女真和满族对东北地区,吐蕃对青藏地区,维吾尔、契丹、蒙古族对新疆地区,匈奴、鲜卑、蒙古族对北部边疆,高山族对十七世纪以前的台湾,都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同样,汉族人民也参加了边疆地区的开拓,一部分汉人也早已融合在少数民族之中。

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就更能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了。

▋ 价值二 读懂历史何以历史

透过地理看历史,还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更深刻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般说来,地理条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只是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在古代生产力低下、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能力很差的情况下,地理条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比现在要大得多。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地理条件还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历史上的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有时在今天津市入海,有时在今河北省或山东省入海,还有时在今江苏省北部入海。

华北平原上曾经有很多湖泊,在《水经注》中还记载了不少,但以后基本上都消失了。现在的鄱阳湖在东汉时还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当时的鄡阳县治就设在现在的湖中间,以后才逐渐沦为大湖。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发达的农业,人口也比较稠密,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这里通过。但四世纪以后,这里的城市逐渐被迫废弃,现在早已是无垠的沙漠了。

今天繁华的上海市区,在汉代时大多还是汪洋大海,在这以后才逐渐形成陆地。

这些变化的过程最多不过一两千年,有的只有几百年、几十年,甚至更短。这些变化有的是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但也有的即便在今天的生产力条件下也无法抗拒。它们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某一局部地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学习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古代哲学、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汉族为什么成为我国的主体民族,单一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国古代文明和哲学观念形成的原因,等等。虽然不能都归结于地理环境,但都可以从历史地理因素中找到一部分答案。

▋价值三 读懂现实何以现实

由于历史地理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历史和现实相互管理,所以理解现实同样离不开历史。 比如在古典文学或现实生活中都会见到很多历史地名,它们的确切地点在哪里?

《水浒传》中讲梁中书当北京留守,如果有人以为这就是今天的北京,那就要闹大笑话了。翻一下有关的工具书,就可以知道北宋的北京是指当时的大名府,即今天河北省大名县。事实上,历史上被称为北京的地方至少有西晋的洛阳,南朝刘宋的京口,唐及五代唐、晋、汉的太原府等十多个地方。

还比如,长城和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标志性“建筑”,早已闻名世界,但是不少人对长城和大运河的介绍都没有弄清最基本的事实。

有的人站在八达岭上赞叹2000多年前建筑工程的伟大,其实这一段长城根本与秦长城无关,这是明朝筑的,秦始皇修筑的长城远在八达岭以北100多公里。同样,有的人说今天的京杭运河开凿于1400多年前的隋朝,这也是错误的。因为隋炀帝在六世纪初开的是从洛阳到涿郡(今北京)和洛阳到余杭(今浙江杭州)的两条运河,而北京与杭州之间运河的贯通是到1293年的元朝才完成的。因此,我们只能说京杭大运河中某些段有1000多年或2000多年的历史,而就整条大运河而言,它的历史是近700年。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研究历史上黄河的变迁,发现黄河在西汉时经常泛滥成灾,但从东汉以后却有过近千年的安流时期。其原因在于中游变农为牧或者农牧俱废,受到破坏的天然植被得以恢复,发挥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流入黄河的泥沙大大减少,河床不致淤积,河水也就不再决溢泛滥。了解了这一历史,就更能深刻地理西北地区保护森林、植树种草、农牧并举的方针的必要性和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