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学舞五年兴趣渐失,43岁妈妈以身作则却带不动,问题出在哪?
发布时间:2025-09-07 20:49:21 浏览量:1
四五年前,我让儿子开始学习街舞。他天生舞感很好,跳起来也像模像样,但总是懒懒散散,缺乏热情。
令我困惑的是,明明他很有天赋,跳得也很好看,这种正反馈却始终无法激励他真正爱上街舞。
作为一个不甘放弃的妈妈,我决定43岁亲自学舞蹈,从爵士开始入门。
起点低没关系,两年来我坚持每周上四五节课。如今不仅爵士入门,还开始学习黑怕和编舞。
我深信“卷娃不如卷自己”,期待孩子看到我的努力和进步,能够被潜移默化地影响。
然而现实却令人沮丧。
儿子上街舞课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学业繁忙,但更根本的是他对街舞始终缺乏热爱。
现在由于练习减少,他的水平大幅退步。一起上课时,我这个编舞新手都记住动作了,他这个曾经擅长记动作的孩子却频频说“学不会”。
我内心无比震惊和焦急。
四五年时光,投入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培养的技能,怎能说放弃就放弃?更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我的身教没有产生预期的影响?课堂上,他依然晃晃荡荡,毫无紧张感,而我的努力和成绩似乎完全没有触动到他。
这让我想起了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她极度自律,却不“卷”自己的孩子,孩子们看起来成长得那么随意却又各有所长。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经过反思和实践,我逐渐明白了几个关键点:
首先,正反馈要产生激励作用,必须来自孩子内心的价值认同。
孩子可能将街舞视为父母选择的道路,而非自己发现的激情。即使他跳得很好,但如果这不与他内心的价值观或社交身份连接,很难产生持续投入的热情。
其次,尊重孩子的自主权比提供榜样更重要。
维多利亚式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区分了自我的价值与孩子的价值——她的成就自证,不需要通过孩子的成功来验证自己作为母亲的价值。她给孩子提供的是选择而非指令,是资源和支持而非压力。
第三,转变角色从督促者到同行者。我现在尝试下课后与儿子互换刚学的动作,互相纠正;请他帮我改进动作,赋予他“小老师”的角色;分享我作为成年初学者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经历。这种平等交流比单纯的身教更有效。
最后,接受“停滞期”的正常性。青少年兴趣发展往往不是线性前进的。表面上的“退步”或“放弃”实际上可能是他在整合自我认同的过程。许多人在这个阶段放弃的技能,往往在成年后会重新拾回。
育儿之路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与期待。当我放松了“必须有所成就”的执念,反而开始看到儿子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有些影响如暗流潜行,不见其迹却深沉有力——我的舞步不仅编排出自己的节奏,也为孩子划定了自由探索的边界。
现在的困惑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关系新阶段的起点。当我从“教练”转变为“同行者”,正在发现另一种更丰富的连接正在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