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极左思想的人歌颂前30年,总认为前30年风清气正、没有腐败!
发布时间:2025-09-06 20:34:01 浏览量:1
有时候,你会发现,哪怕我们身边的信息越来越多,大家对于某些过去的年月,还是爱往里加点滤镜。就像我隔三差五能在茶馆、网络、甚至小区跳广场舞的大妈口中听见,有人说以前的社会多纯粹,那三十年啊,没腐败、人人清廉,空气里都是正直和理想的味道。可真是这样吗?有时我就忍不住想,要是能和那会儿的普通人好好聊上几句,或许真相会没这么理想化。
说起来,前三十年那是个什么岁月?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全社会都在找自己的路子,是个“长身体”的阶段。很多人记得的是那个斗志昂扬的劲头、搞大建设时的激情和团结。但要是说那时候一点毛病没有,天底下全都是老好人,我劝你别太信。那时压力也大得很,整个国家像踩着风火轮往前赶,所有资源和话语权基本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种环境下,你说会不会生出点暗地里的风气?
这里我想起了林怀民这个名字,别误会,不是云门舞集那个,他是当年东北银矿的一个老工头。那年代,工资普遍低,日子紧巴巴,可林怀民靠着跟上头关系近,厂里米面油他总能提前分一份,就连新买的棉衣也总能第一时间穿身上。工友们背地里怎么议论他?“沾着厂长的光,比我们手脚利索。”但谁敢戳破?其实,用今天的话讲,算不算“微腐败”?再小的“门路”,其实都写在社会气氛里。咱们身边的“大事儿”不多,小动作、小分赃,却常常能让普通人感受到体制缝隙里的微妙。
当然,有人要说了:那时候大老虎不多,小蚂蚁再多也影响不了大局,说腐败太言过其实。但把格局放大点看,前些年有个山东老乡跟我聊起他的爷爷,早年在农村当生产队长。分粮那年秋收,下面的小队员干多干少都是一锅烩,按头数分钱粮。不少人家私下塞点家禽、 捧点鸡蛋给队长,临分配时苞米面粉悄悄多了几斤。看起来都是小心思,但你说这跟清官清政有多大关系?人性里那点惜己利己,时代变了,花样容易变,可本质根本没断过根。
再说说那种“大家都一样,城乡一体”的神话。老辈人口口声声念叨,没有差距,人人平等。真要追溯,城市大厂子里的子弟工,和村里赶生产队的庄稼娃,生活差别大着呢。江苏南通有个老木匠,六十年代初进了城,每次回老家自己穿着缝了补丁的棉裤,嘴上还不忘讲起在大厂坐办公室的老同学,“喝茉莉花茶,夏天还有红糖水。”他心里怎么想的?外面不说,晚上回家难免嘀咕,凭什么都是劳动人民,命运就不一样?其实城乡不平等、自上而下的资源倾斜哪儿都有,只是那时候大家多多少少习惯了忍。
还有看不见的“晋级门槛”。当年,大中城市的干部子女,考学当兵名额往往比农村娃多几分照顾。你信不信,有朋友至今还抱怨他哥哥因为出身不好,明明分数线过了,档案却压在抽屉里差点丢了参军机会。这种“透明天花板”,虽说不像今天的明码价格,却让彼时不少普通人心里堵得慌。
要说知识产权?其实那几个字儿大部分人没听说过。上海有个吴老师老早爱发明点小玩意儿,自制个竹制收音机或者加个新型水泵,“专利”这词听着觉得都像书里才有的玩意。他好多点子就在单位里公开展示了,最后厂里大大方方生产出来,署名归集体。吴老师心里如何?高兴吗?表面上说为祖国奉献,但晚上跟太太絮叨,总舍不得,“换在现在,可能都能有奖励了吧。”这种集体优先、创新打包的路数,某种程度上,是那个时代资源紧张、优先服从集体利益的缩影。
有人总觉得“过去只向好的一面看”。其实真实的年代从不完美无缺。时代有动力,有梦想,但哪儿都逃不开私心杂念,也有不公平。小到粮票布票藏私,大到干部评优暗箱操作,这些琐碎加起来,就是那三十年的真实切面。
这些事,到底算不算“大问题”?放今天,谁都会说那是规避个体权利、资源不透明;可在当时,多数人觉得“凑合着过,反正轮不到我头上,眼不见为净”。但人的情感很奇怪,时间越过去,记得越多的是好。就像院子里老太太讲“那会谁都不缺家少娃,虽然穷一点,大家没什么心眼儿”;但转过头来,被人占了便宜,她骂街那劲,谁都挡不住。
可能我们都是在回忆里添了点色彩。真正身处其中的人,苦涩和热血都尝过、情谊和落寞都熬过。从期待“干好集体活,评个奖状能光宗耀祖”,到觉得“随便吧,该给谁都给了,家家都一样”。谁都矛盾,谁都不甘,有时候甚至忍不住探头望望未来:“是不是下辈子还能过得更痛快点?”
历史没有静止的脚印,每一个年代决定了每个人的选择。记住了那些灯影摇曳的夜晚、母亲分粥时悄悄多盛半勺的关心,也别忘了分房分粮的小纸条。每一段记忆、本就不该让人只摘一面。如果问我当初的岁月值不值得怀念?我只觉得,能和亲人靠在温暖灶台边吃顿老南瓜粥,和邻里斗嘴说笑,就是最好的年景;而那些“只属于过去”的清白与美好,未必都是真的,更多是我们这个年纪的自我安慰。
时间总会帮我们看清,想象和现实的距离。人们都爱把往事讲得干净——可能只是为了让这日子过得心里有点光。可我总觉得,把真实面对了,也许更踏实。毕竟,未来的孩子还等着我们给他们一个更靠谱的故事,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