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舞台到专业剧场,崇明这个艺术团为爱奔赴
发布时间:2025-09-09 11:24:16 浏览量:1
檀板轻敲、胡琴悠扬,侧幕内,一声哀怨清亮的长腔划破演出大厅的喧嚣,大幕在丝竹声的烘托下徐徐拉开,顷刻将观众拉入百转千回的剧情之中。日前,一场精彩的沪剧演出在城桥镇社区党群服务分中心温情上演,一系列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经过沪剧爱好者的重新演绎后,令人耳目一新,现场热闹非凡。
从“看戏人”变为“唱戏人”
化着漂亮的妆容,穿上戏里的服装,站在台上演唱着脍炙人口的沪剧名段,当天沪剧演出的表演者们,均来自崇明瀛洲绿岛艺术团。记者了解到,这个由沪剧爱好者自发组建的文艺团队,从2015年成立至今,已有成员30余名,基本为退休职工。
“无论是对沪剧艺术的兴趣追求,还是对丰富晚年生活的期盼,大家都是抱着为社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而走到一起。”今年68岁的施乔是瀛洲绿岛艺术团的负责人,从剧本遴选、造型设计,到唱腔咬字及音频制作,团队内每个板块都能看到施乔的身影。
施乔
退休前,施乔曾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其他艺术团成员一样,施乔从小就是沪剧的“铁杆粉丝”。“沪剧作为上海特有的地方戏曲,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年轻时,看到演员们在舞台上用细致入微的表演将沪剧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退休后,施乔利用闲暇时间来到老年大学,深入学习沪剧发音、戏曲身段等核心内容,并在老年大学认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一拍即合,成立艺术团,选择短小精悍、情节紧凑的折子戏作为主要表演曲目。“大家自娱自乐,凑在一起唱唱戏,通过日常活动丰富晚年生活。”
谈及过去的10年,施乔感慨万千:“要成立一个团队很容易,但是要坚持下来,却十分不易。”团队成立初期,由于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露天广场、公园凉亭等都是成员们最初的舞台。
戏要好看“粉丝”才爱看
经过几年发展,瀛洲绿岛艺术团的人员数量日益增长,成员们也从自娱自乐转向为社区演出。
沪剧版《沙家浜》选段,是大家伙儿在社区演绎最多的经典曲目之一,主要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员阿庆嫂智斗敌人,依靠广大群众,掩护十余位新四军伤病员,最终迎来主力部队将敌人一举歼灭的故事。剧目中,成员大量运用上海本土方言和市井生活的语句,将各类人物性格塑造得生动立体。“大家在社区演出时,通常会对选段进行一些改编。比如精简篇幅,聚焦‘智斗’、‘办喜事’等核心折子戏,偶尔还会在唱段中,加入一些崇明特色俚语,并注重互动交流,让观众倍感亲切。”作为艺术团的“老将”,成员徐峰在沪剧表演上颇有心得。
这两年,除经典沪剧外,瀛洲绿岛艺术团多了一批当代新戏的注入,如展现模范人物事迹的《站在生死临界点》、动情讲述上海女性爱与坚守的《石榴红了》……包括多台原创沪剧大戏,通过传统唱腔与现代故事情节相融合,成功吸引不少年轻观众的青睐。“我们不满足于唱老戏,观众也不愿意一直听老戏。沪剧的‘观众缘’一部分来自土生土长的文化基因,更多的离不开创作者扎根生活的艺术追求。”徐峰说。
平日里,除了在外演出,成员们每周两次的沙龙活动雷打不动,大家围坐一起,对每一台戏精心打磨,“大家都不是专业演员,但都善于学习,咬字的精准、表演的细腻度、布景的协调性等所有‘细枝末节’都会影响整体效果。”抱着“钉钉子精神”的艺术追求,团队表演从最初的生涩逐渐走向娴熟。“偶尔,还有不少‘老戏迷’专程来捧场,大家在听戏之余,相互交流,很有意义。”
带领成员走向更大舞台
十年耕耘,崇明瀛洲绿岛艺术团已“枝繁叶茂”,不仅攒下几十部精品剧目,更是从“草台班子”逐渐向“准专业艺术团”靠拢。2024年,瀛洲绿岛艺术团荣获区级文艺标准化二星级团队,脚步渐渐迈出崇明,先后多次参加长三角地区沪剧专场演出、江浙沪地区沪剧比赛等,将沪剧带到更广阔的舞台。
施乔坦言:“演出机会的增加,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专业’的力量和压力,当然,也为团队艺术创作带来更多可能。”2024年5月,瀛洲绿岛艺术团前往安徽省广德市参加沪剧专场演出,为了给现场市民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成员们从舞台设计到人物塑造都下足功夫。“如何快速与专业剧场的舞美、灯光团队协作,对大家而言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表演形式上,成员们在演唱沪剧的同时,融入少量越剧、锡剧等经典唱段,通过“戏曲联唱”的形式,让不同剧种在台上碰撞交融。此外,大胆引入现代舞元素,尝试为剧目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正式演出前,大家伙儿会针对表演细节反复推敲,比如戏剧冲突强烈的段落,主人公的情绪转换是否自然、饱满,每个手势、走位是否精准无误等。争取每一处细节,都能获得观众认同。”
施乔告诉记者,近几年,在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推广下,沪剧氛围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剧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戏曲艺术发展中来,这也更加坚定了瀛洲绿岛艺术团努力发扬传统戏曲的信念。“这两年,我们在演好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戏之余,吸纳了更多沪剧爱好者加入团队,希望传统文化能够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记者:汤茵旒
编辑:彭瑶
责编:朱竞华、顾佳丽
求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