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创赛获奖|刘小静:以体育人,以美润心,从课堂到全国舞台的教学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09 10:12:26 浏览量:1
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激烈角逐中,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刘小静老师带领的《健美操专项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课程团队,凭借“民族风与国际范交融、技能训练与文化育人并重”的创新理念,从众多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新文科中级及以下组二等奖。作为一位扎根一线15年的普通教师,她以“体育+美育+文化传承”的跨维度教学实践,生动诠释了文科课程的育人深度与创新力量,展现了新时代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浪潮中的坚守与突破。
教师简介
刘小静,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15年。她长期致力于体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主讲的“健美操专项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课程荣获数字教育标杆案例,并获批北京市重点教改项目。她积极参与全国健身操舞虚拟教研室建设,牵头组织五次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其教学成果已辐射全国22所高校,惠及近五万名师生,在推动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淬炼:在反复打磨中实现教学理念的落地生根
谈及参赛初衷,刘小静坦言:“我们参赛,不只是为了拿奖,更是为了把我们在课堂上的思考与实践,放到全国的平台上检验。”这份源于对教学创新的执着追求,成为团队前行的核心动力。在她看来,教学竞赛不仅是教师个人能力的展示,更是一次团队协作与集体成长的契机。备赛之路充满挑战,从教学设计的逻辑重构,到说课材料的反复打磨,再到课堂呈现的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无数次推倒重来。学校组织的多轮培训与专家指导为团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一次关于“理念落地”的点评,让刘小静深刻意识到:真正的教学创新,不是炫技,而是让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真实发生。
面对“如何在15分钟内清晰呈现‘民族风与国际范’的教学理念”这一最大难题,团队最终通过将民族舞蹈元素与国际健美操规则有机融合,创造出“文化融入+技能训练”的独特教学模式,不仅成为比赛的亮点,更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全国赛的舞台上,刘小静团队以“体育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审美的培育、文化的传承”为核心理念,凭借扎实的教学设计与富有感染力的课堂呈现,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而她也清醒地反思:“时间分配和环节衔接仍有提升空间,教学永远在路上。”
重构:以“两性一度”打造多维育人的健美操课堂
在课程建设上,刘小静始终坚持“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标准,推动“健美操专项教学”课程从传统的技能训练转向“技能+审美+文化”的多维育人体系。学生不仅要掌握规范动作,更被鼓励发挥创造力,将民族舞步、传统身韵融入健美操编排,创作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原创作品。通过“任务驱动式学习”,课堂成为学生表达创意、展现文化理解的舞台,真正实现了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的统一。
为科学评估学习成效,团队构建了多元评价机制,将作品展示、学生互评、专家点评有机结合,形成“过程+成果”并重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一机制不仅增强了反馈的全面性,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深度。谈及育人成果,刘小静欣慰地表示:“有学生在课程中发现了自己在动作编排上的天赋,后来选择继续深造,甚至走上了职业编导的道路。”这正是她所追求的教育价值——让每一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发现潜能、建立自信,实现自我成长与超越。
远航:让体育教育承载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
展望未来,刘小静团队正积极推进课程的数字化建设,着手开发线上教学版本,计划出版配套教材,打造“可看、可学、可教”的一体化数字资源库。她希望将“体育+美育+文化传承”融合的教学模式推广至更广泛的课程领域,为更多教师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创新范例。同时,她也呼吁高校加大对教学改革的制度性支持:“政策激励、经费保障和跨学科平台建设,是推动教学创新的重要土壤。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教师的创新热情才能真正被激发。”
“我们希望通过体育教育,让学生强健体魄、提升审美、增强文化自信。”这既是刘小静的教育初心,也是团队的长远使命。在“三全育人、体教融合、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他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前行。对年轻教师,她寄语道:“勇敢去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创新本身就是不断试错、不断优化的过程。”这份对教育理想的执着与温度,正在课堂深处持续生长,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正如健美操的节奏——有力、自信、充满希望。刘小静坚信:真正的教学改革,不在口号,而在每一堂课的耕耘;不在远方,就在教师对教育理想的执着坚守之中。
北体官微 | 2025159期
文案撰写 |向美烨
监制校对 | 赵昕然、石云峰
责任编辑 | 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