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北京林业大学原创生态舞蹈诗《共生》 生态文明理念直抵青年心灵

发布时间:2025-09-10 07:05:42  浏览量:1

《共生》舞台剧照。北京林业大学团委供图

北京林业大学体育馆内的灯渐次熄灭。大幕初启,一束光穿透黑暗,舞台上,数十名舞者以身体构筑起连绵起伏的山峦剪影,转瞬间,翠绿绸布如茵铺展,化作浩瀚林海,舞者们舒展的手臂模拟枝叶轻摇,曼妙的身姿如藤蔓般缠绕生长,又似流水般蜿蜒流淌。这是该校原创生态舞蹈诗《共生》首次公演的震撼瞬间——没有一句台词,却让现场数百名师生在肢体构筑的生态叙事中集体屏息。

“用艺术语言讲好生态文明故事,让青年在美的熏陶中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北京林业大学团委负责人在谈及这部舞蹈诗的创作初心时说。

当传统思政课堂的理论宣讲遇上舞台艺术的沉浸式体验,当专业知识的严谨性碰撞艺术表达的感染力,《共生》探索了一条特色的青年思想引领之路。自2024年首演以来,这部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脉络的作品已吸引近万名师生观看,生态文明理念在翩跹舞姿中浸润心灵、落地生根。

让生态文明理念具象化

“最初接到创作任务时,我就在思考:如何让‘生命共同体’这个宏大概念变得可感可知?”北京林业大学校友、舞蹈诗艺术指导磨琪卉回忆道。2023年7月,学校提出要创作一部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舞蹈作品,作为北林特色“生态美育”的重要载体。彼时,学校已有的校史话剧《梁希》在思政教育中成效显著,“学校考虑,要拓展更多元的艺术形式,让不同特质的学生都能找到共鸣点。”

创作团队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表达。编创组学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终确定以“山水林田湖草沙”7个生态元素作为核心框架。

科学与艺术的碰撞,在创作初期就显现出独特的化学反应。当确定“湖”篇章以湿地保护为主题时,团队最初设想用蓝色绸缎表现湖水波动,但学校湿地生态专家提出:“湿地的核心价值在于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候鸟栖息地功能。”这个建议让创作方向发生了重要转折——最终,“湖”篇章聚焦濒危物种勺嘴鹬的保护故事,成为全剧最催泪的片段之一。

为了确保每个细节的科学性,学校为编创组建立了“专家顾问团”,涵盖植物学、动物学等多个领域。在表现红柳治沙的《风漠柳吟》篇章中,沙漠植物研究的相关专家给参演的同学们详细讲解:“红柳的枝条不是柔软下垂,而是带着尖刺向上生长,根系能深入地下10米汲取水分。”舞者们据此调整动作,原本柔美的柳枝摇曳变成了带有韧劲的顿挫感,精准呈现了沙漠植物的生存姿态。

植物学专业研一学生刘雨奇参与了“山”和“湖”两个篇章的表演,她对此深有体会:“为了表现山峦的厚重,编导要求我们保持三角队形前进时,步频必须稳定,这个节奏是参考了地质运动的缓慢规律。而扮演勺嘴鹬时,我们要模仿它点头啄食的动作频率,这也是符合鸟类的日常行为。”这种科学细节的融入,让舞蹈不仅有美感,更有了生态逻辑的支撑。

对于各个篇章之间的衔接,创作团队也颇费心思。磨琪卉说:“篇章跟篇章之间怎么样衔接才具备诗意是个难题,不可能像平时晚会一样报幕,那样会缺少诗意的感觉。”经过反复思考,他们决定用银杏叶这个意象来串联,“因为银杏叶是北京林业大学的特色,用它在几个篇章之间串联,能让整个舞蹈诗更加连贯且富诗意。”

让参与者成为理念传播者

晚上10点的北林大礼堂排练厅,汗水在地板上洇出一片片深色印记。法学专业大四学生游茜羽正反复练习勺嘴鹬被塑料袋缠住的动作——她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身体蜷缩、翅膀抽搐的连贯动作,脸上要同时表现出痛苦与挣扎。“刚开始觉得这个动作很夸张,直到看到真实鸟类被塑料伤害的视频,才明白这种表现有多必要。”

《共生》的80名演员和40余位幕后志愿者,全部是非舞蹈专业的学生。他们中有每天泡在实验室的理科生,有忙着准备司法考试的文科生,还有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排练初期,磨琪卉最担心的是“专业壁垒”:“这些孩子没有舞蹈基础,甚至有些肢体僵硬,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对生态议题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成为克服困难的动力。刘雨奇对舞蹈诗有着极大的热情,她每天在实验室奋战数小时后,仍会坚持赶来排练。在发给指导老师的信息中,她是这样说的:“老师,跳舞让我觉得生活有了新的光彩。”这名本科时曾是舞蹈团成员的理科生,研一再次回归。“做实验研究植物和跳舞表现植物生长,这两种体验在我脑海里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刘雨奇说,这种跨界体验让她对“植物与环境的共生”有了更深理解。

排练过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课。为了演好候鸟迁徙,游茜羽和同学们专门去进行了鸟类观测,“这些都成了舞蹈动作的灵感来源”。游茜羽的家乡在美丽的洞庭湖,“保护生态环境”一直根植于她的血脉。亲眼见证过家乡候鸟数量巨大变化的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很难看到几只鸟,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成群候鸟,这种变化让我对这支舞蹈诗有着更真切的感受。”

志愿者团队的付出同样令人动容。在《万物林育》篇章中,40余名志愿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20米长绸布的展开与收叠,模拟林海起伏的动态。“绸布展开的速度要恰到好处,才能呈现出森林随风波动的视觉效果。”为了这个瞬间,他们进行了反复练习,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却没人叫苦。大家都说,“这种全情投入是源于理念的共鸣”。

《共生》舞台剧照。北京林业大学团委供图

让美育成为思政教育的新载体

“看到勺嘴鹬被塑料袋缠住时,我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记者在演出现场注意到了一名特别的女生——经济管理学院大一学生李容萱。演出中,她数度落泪,几乎在观众席哭出了声。观演后李容萱红着眼圈说,她对好几个场景都印象深刻:欢快的音乐突然中断,白色塑料布从天而降,原本灵动的“勺嘴鹬”们瞬间陷入混乱,有的翅膀被缠住无法展开,有的试图救助同伴却一同被困。“明明已经有鸟挣脱了,却还要飞回去救同伴,连动物都这么团结,人类为什么要制造白色污染去伤害它们?”

这种情感冲击带来的记忆点,正是《共生》作为“生态美育”载体的独特优势。磨琪卉认为:“传统思政课通过理性认知传递理念,艺术则通过感性体验触动心灵。”

“田”篇章的演出,深受现场观众喜爱。它的创作源于真实的故事。北京林业大学定点帮扶内蒙古科右前旗的支教师生们,带回了支教地孩子们的录音:“老师,我们种的树苗发芽了”“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

“这些录音都是孩子们发给我的真实语音,真实本身就是最动人的表达。”作为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刘雨奇把她珍藏的回忆搬上了舞台,孩子们稚嫩的声音,配合舞者再现支教场景,形成了直击人心的艺术力量。

李容萱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一个篇章,“那些真实的声音,让我想到了草原上、大山里的留守儿童。突然就明白了,生态文明不只是种树,更是人与人、人与土地的联结。”这种理解的深度,远超课本上的概念记忆。

“传统的思政课从文字、书本和讲解中,让学生有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但艺术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就是记忆的优势。尤其舞蹈表演它是一种感官艺术,可以通过多感官的体验形成记忆。”磨琪卉认为,“就像你和学生说再多环保理念,白色污染的危害,可能都没有让他去看到舞蹈中鸟类被塑料袋缠住挣扎这样一个画面印象深刻。”

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团委发挥组织动员优势,主动融入大思政格局,将美育纳入“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环节”,设置了相应的必修学分,将美育文化作品下沉到最基层党团支部,以群众性绿色文化激活基层参与。校团委负责人介绍,“我们希望构建‘表演-实践-传播’全链条的美育路径。学生先观看演出成为鉴赏者,然后参与实践营成为体验者,有兴趣的可以加入创作团队成为共创者,最终都能成为生态文明的传播者。”

这种教育设计取得了显著成效。李容萱就是其中之一,她不仅加入了给科右前旗孩子写信的活动,还表示“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参加西部计划,参与支教”。

刘雨奇的变化则体现在专业学习中。因为参演了《共生》,她对植物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胡杨,它的根可以深入地下6米,在干旱中获取水源,我们课题组在胡杨研究、选择实验材料和课题答辩时,我能更快地理解相关问题,这对我的科研很有帮助。”

当专业术语变成舞蹈动作,当抽象理念变成情感共鸣,生态文明就能突破圈层,抵达更多人的心灵。

刘雨奇说:“作为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专业的学生,未来我肯定会投身国家绿色发展当中,一定会为国家的绿色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舞台下,“共生”理念正成为北林学子的行动自觉:他们带着舞台上的感动走向田野山林,带着排练中的感悟投入专业研究,带着观演时的震撼践行环保理念,生态文明的种子正在他们心里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