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我们的“跨界”老师有点酷

发布时间:2025-09-10 14:20:18  浏览量: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是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在每个人的青春记忆里,都有这样一位老师……

他们或是语文老师,一边吟诵经典,一边披上戏服,将一段课文演成剧目;或是体育老师,在跑道上是严格的教练,音乐响起时却成为街舞高手,带领学生舞动青春;又或是物理老师,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把抽象定理化作触手可及的光影奇迹……

他们从不为学科画上框线,而是用自己的特长与热情作为钥匙,为学生打开一扇扇新的大门。也正因为这份“不一般”,这些“跨界”老师总能成为学生时代里最特别的存在。

语文课变身创意舞台

9月8日9点30分,邯郸市复兴区百花小学戏剧排练室内,三年级(10)班学生围坐成圈。随着俏皮的音乐响起,身着黄黑条纹装的“老虎”温浩竣与穿红色衣服的“狐狸”李依格登场,课本剧《狐假虎威》精彩上演,台下掌声阵阵。

王真带着学生们表演《狐假虎威》。

这场生动演出的幕后编排者,是有着12年教龄的王真。她不仅是深耕语文课堂的授课者,更在跨界探索中成为学校专职戏剧老师,主要负责将语文课本内容转化为创新剧目。

2016年,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与学校戏剧课程建设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原本专注语文教学的王真主动突破学科边界,系统学习戏剧编排知识,从文本解读到剧本改编,从角色指导到舞台调度,逐步成长为学校戏剧教学的核心力量,牵头打造了十余部基于语文课本的原创剧目。

“以往讲课文,学生多是被动听,现在我会先带领大家深挖文本细节,让学生在排演中主动探究人物心理。”这个过程不是单纯地演,王真不仅会指导学生完成文本分析,更要参与剧目创作的全过程。

说到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孩子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我演老虎时,王老师会帮我分析老虎从‘半信半疑’到‘信以为真’的心理转折,让我通过眼神和动作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对‘狐假虎威’的意思一下子就懂了。”温浩竣说。

如今,百花小学已形成“年年有戏剧节、班班有戏剧课”的浓厚氛围,课堂上,不再只有琅琅读书声,更有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学生在“玩”中学、“演”中悟,理解力、表达力与自信心显著提升。“我的角色从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变成了搭建戏剧舞台的‘向导’和‘玩伴’。”王真说。

操场上的“街舞时光”

“嘭嘭嘭——”上午10点30分,复兴区美好小学的操场上,一段动感十足的街舞音乐骤然响起。二年级的孩子们迅速整齐列队,体育老师董月芳站在最前方,随着节奏抬手、扭胯、摆臂,一套流畅的自编街舞操瞬间点燃了整个课堂。

董月芳教孩子跳“街舞操”。

这套让学生们格外期待的街舞操,是董月芳结合体育教学需求自主编排的。

“以往热身多是慢跑、拉伸,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作为一名街舞爱好者,董月芳平时就喜欢研究和练习街舞。去年,她注意到学生们也对这类节奏明快、动作潇洒的舞蹈特别感兴趣,于是萌生了将街舞融入课堂的念头。

音乐声中,董月芳带领学生完成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动作:手臂伸展划弧有效活动肩颈,脚步交替跳跃灵活脚踝,身体扭转强化腰腹力量。她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精进街舞动作,从中筛选出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简单舞步,同时科学融入关节活动、协调性训练等体能元素,最终编成了这套时长4分钟的热身街舞操。

阳光下,同学们跟着音乐舞动,他们的动作虽略带稚嫩,但每一张脸庞都写满认真与兴奋,跳跃之间汗水闪烁。“以前就盼着体育课自由活动,现在最期待的反而是开场街舞操!”学生贾依诺一边擦着额头的汗珠,一边兴奋地说。

随着最后一个节拍落下,音乐渐弱,不少学生仍意犹未尽地模仿着刚才的动作。“将自己爱好的街舞带进课堂,让热身环节变得有趣,也让学生从‘要我锻炼’转变为‘我要锻炼’。”董月芳说。

烘焙课上的“语文味”

下午1点,距离语文课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在复兴区岭南小学飘满甜香的烘焙教室里,五年级(3)班语文老师侯瑞华正带着几名学生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侯瑞华指导学生制作酥点。

油、面、水、糖按精准配比混合成团,她手持擀杖示范起酥:“横擀匀,竖擀平,再轻轻叠起,手法要稳,做出来才酥脆。”学生们围在旁仔细模仿,填馅、用模具刻出花瓣形、刷上蛋液、撒上干桂花,最后将生胚整齐送入烤箱,不一会儿,浓郁的桂香便在教室内弥漫开来。这是侯瑞华为讲授琦君《桂花雨》做的课前准备。

下午2点,上课铃响起,侯瑞华先带领学生走进《桂花雨》的文字世界。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大家在烘焙教室闻到的香气,是不是和文中的场景很像?”侯瑞华逐句引导学生精读文本,让文字里的“桂香”在学生脑海中愈发具象化。

待学生沉浸在文本意境中,侯瑞华请学生将早上烤好的桂花酥拿到桌上:“现在咱们尝尝亲手做的桂花酥。”

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学生们一边品尝酥脆的点心,一边分享对课文的新理解。“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其香气,还有家人一起制作桂花糕点的温暖。”学生张佑童分享着。

侯瑞华是一名具有5年教龄的语文教师,同时兼任学校特色课程——烘焙课的指导教师。今年,她指导学生制作的酥点作品,在全市劳动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通过这种跨学科教学方式,语文课堂不仅弥漫着书香,也更贴近生活、富有烟火气息。”侯瑞华说。

代码中的“诗与画”

学生们都说,时老师像语文老师,像音乐老师,像美术老师。而这位时老师,却是信息技术老师。

时峰在信息技术课上让信息技术连接多元学科。

在复兴小学的机房内,敲击键盘的声音常常与吟诗声、音乐声、惊叹声交织——这里的信息技术课堂,远不止于代码和程序。执教28年的教师时峰,以其独特的“跨界”教学方式,让信息技术成为连接多元学科、激发创造力的“魔法课堂”。

自2000年至今,时峰扎根复兴小学,深耕信息技术教育。他认为,信息技术不应是冰冷的孤岛,而应是通向文学、艺术与音乐的桥梁。

他时而化身“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用代码写诗。循环语句与变量控制,竟成为创作古典诗词的工具。一首《静夜思》在命令行窗口中逐字浮现,兼具技术逻辑与文学意境。

他又是“音乐制作人”,借助Sonic Pi等工具,带领学生用代码编写旋律。

他还是“美术导师”,通过Python海龟绘图库,让一棵树由代码“生长”,一朵花依算法“绽放”。

“教育的本质是联结与激发。”时峰说,“教师应当拆掉学科之间的墙,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在他的课堂中,技术不再是枯燥的命令,而是承载创意、表达情感的艺术媒介。

矿泉水瓶里的“光影魔法”

“快看!字浮在空中了!”邯郸市第二中学高三(16)班的教室里传来一阵惊叹。物理教师郝丽丽站在讲台前,手中的矿泉水瓶经过裁剪,成了一个简易投影装置。随后,她将手机屏幕置于瓶口,原本平面的图案顿时化作悬浮于空中的立体影像,仿佛触手可及。

郝丽丽为学生做实验。

在这节物理光学课上,郝丽丽并没有急于抛出折射定律的公式,而是先用一个“魔术”抓住了所有学生的目光。她一边缓缓转动瓶子,展示光影变化,一边抛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能看到‘立起来’的图像?”

“其实这就是全反射和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她笑着说,“咱们今天就从这瓶水开始,把光走过的路弄明白。”

在学生口中,郝丽丽被亲切地称为“丽丽姐”。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意想不到的趣味和启发。为了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体验,她不断尝试低成本、高趣味性的实验设计。矿泉水瓶、吸管、橡皮筋等日常物品,都成了她教具箱里的“常客”。

“丽丽姐的课我从来不会走神,她总有一些‘神奇操作’,让大家忍不住想弄明白背后是怎么回事。”学生朱烁琳说。

“教师真正的魅力,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仍保持好奇与探索的欲望。”郝丽丽说,“我一直尝试打破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用创意与热情唤醒课堂,让知识在手中‘活’起来。”

数学老师的“文学课”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除了比喻行动与目标相反,从数学角度看又能怎样理解呢?”复兴区一中高一(12)班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师艳超正在讲授平面向量概念。她并未直接抛出定义,而是用一个成语引发思考,继而引导学生意识到:这正是一个典型的“反向向量”案例。

师艳超让数学公式与诗意碰撞。

“南辕,是向南的车辙;北辙,是向北的轮迹——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恰是一对完美的反向量。”她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语言清晰。

这是师艳超课堂上的寻常一幕。她的课堂常常传出吟诵声与讨论声,黑板上不见密密麻麻的算式,却常挂着一副副巧妙融汇数理与文学的对联:“指数对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行垂直异面线,线线意切情真。”

学生刘浩苒笑着说:“老师让我们把函数图像想象成‘远山含黛’,数列求和比作‘聚沙成塔’。以前害怕数学,现在读着诗就懂了。”

师艳超自幼热爱古典文学,大学数学专业毕业后,萌生了“用文学唤醒数学感知”的想法。十余年来,她持续尝试将定义、定理、解题步骤转化为诗歌、对联或成语故事,让学生从意象中进入逻辑,从韵律中理解结构。

“数学不该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符号之墙,它更有温度,有美感,是可以吟诵、可以想象的学科。”师艳超说。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赵鸿粼 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