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CES舞台,追觅汽车要在世界亮相
发布时间:2025-09-10 16:12:42 浏览量:1
作者 | 深水财经社 纳兰
当追觅科技喊出“对标布加迪”“打造世界最快纯电超跑”“搭载超级马达”这些炸裂业界的口号时,不少人以为这是智能电器巨头一时的心血来潮。
但其实这是追觅创始人俞浩“蓄谋已久”的事,为了自己的造车梦,他已经准备了十几年,现在终于到了临门一脚。
9月10日,俞浩的朋友圈里发布了一条朋友圈:首款产品的三张渲染图。
这组渲染照的出现,无疑让人们对追觅汽车的期待值瞬间拉满。
追觅汽车首款渲染图
俞浩在踏上这段路之前,必然是准备好了一切,他看中的并不是国内汽车业的热闹,而是改写世界超豪华汽车市场游戏规则的机会。
俞浩是怎么思考的?
2013年,刚在清华大学“天空工厂”深耕四年的俞浩,就撰写了长达数十页的造车可行性报告。
但当时他对自己认识还是很清醒的:
“造车不适合作为首次创业的切入点,需先在其他领域积累经验”。
这一蛰伏就是十二年,直到2025年8月28日,追觅科技正式官宣进军超豪华汽车领域,并计划首款车型计划2027年上市,直接对标布加迪等国际顶级品牌。
对标布加迪,肯定不会是对这个国际大牌的模仿和抄袭,而是要跟他们在国际超跑市场同台竞技。
官宣仅10天,俞浩便亲率核心团队飞赴德国进行工厂选址,这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在欧洲高端制造腹地布局综合性汽车工厂。
为何选择德国?
德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汽车供应链体系、顶尖的工程技术人才以及“精密制造”的品牌背书,追觅此举既能近距离对接博世、大陆等核心供应商,又能借助当地制造底蕴提升品牌溢价,为全球市场布局奠定基础。
另说介绍下,布加迪就是德国大众旗下超跑品牌,这个品牌旗下车型在国内起步价2500万,珍藏版售价一个亿以上。
在资金规划上,追觅的思路颇具颠覆性。当前汽车产业链成熟度较十年前大幅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至少提高30%。
俞浩认为,决策质量足够高的话,资金消耗上的差异是十倍,造车有多烧钱,还是取决于决策质量的高低,换句话说,追觅造车取胜的关键点,不在于初始资金量,而在于决策质量。
所谓“正确的产品”,指的是在商业价值上成立的产品——追觅内部测算显示,若产品定位失误,即便投入数千亿也可能血本无归。而精准的产品布局,能通过盈利反哺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追觅汽车首款渲染图
这一逻辑恰好契合汽车行业的特殊规律。与互联网行业“晚一年入局需百倍投入追赶”不同,汽车行业更看重时机选择。当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头部企业开始盈利时入场,既能规避早期技术试错成本,又能凭借差异化产品快速打开市场。
近十年国内车市热闹非凡,各类新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追觅并不着急,他们一边在观察,一边在悄悄准备。
2021年小米宣布造车时,追觅已秘密组建200人汽车专项团队。到2024年行业洗牌加速之时,其团队规模扩至近千人。直到8月底官宣时,追觅的核心技术储备与供应链布局已基本成型。
高举高打的底气
作为世界级科技企业布局超豪华汽车,追觅为什么决心这么高举高打?他们瞄准顶级豪华车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追觅的深层逻辑就是,抓住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升级”转型的“苹果机会”,在全要素竞争中构建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实际上,这几年我们也能看到国际豪华车品牌在中国的衰退之势,他们构建的所谓的品牌背书和认知突然消失。国内中产和富豪宁愿花50万买国产品牌,而国外豪华品牌打七折仍然还卖不动。
这就是势的逆转,这些国际品牌的势落是因为他们总活在过去,而我们看到国内新科技力量,更要看到现在和未来。
在全球化战略方面,后发企业虽然面临技术和资源的劣势,但也拥有后发优势,比如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快速布局全球市场。
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追觅科技营收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追觅的体系成长力足够为造车提供保障。
追觅汽车首款渲染图
对标超豪华,追觅如何破局?
肯定要在关键指标上实现“碾压式超越”,他们宣布,“不仅要在续航、加速、智能化等核心参数上比竞品高出10%~20%,更要在电机效率、智能交互等领域建立十倍优势”。
这一策略并非空谈。
在电机技术上,追觅2018年自研10万转/分钟高速马达打破戴森垄断,2024年推出的20万转/分钟马达获沙利文“全球首创”认证,其功率密度达到2.5kW/kg,是主流车规级电机的2倍。
按此技术路径,追觅汽车电驱系统理论峰值功率可突破600kW,远超布加迪威龙的430kW,为“更快、更高效”的超跑定位提供支撑。
造车天团的破局力量
与多数中国车企“先国内后海外”的路径不同,追觅从创立之初就深耕国际市场。
目前其产品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18个国家取得市占率第一,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市场的市占率均跻身前三,6000多家线下门店形成成熟的渠道网络。
这种全球化基因,恰好契合超豪华汽车的市场分布,因为全球超80%的超跑销量集中在欧美市场。
前面说了,追觅的汽车研发团队已经超过千人,这些都是造车的核心,也是他们把握国产汽车“苹果机会”的关键变量。
但是,豪华汽车品牌对品质的要求远不止电机功率这么简单。
在豪华车市场,品牌定位必须基于无可争议的技术实力。通过推出一款突破性的产品,可以迅速确立品牌在行业中的地位。
这支近千人的研发队伍中,既有来自一线互联网、芯片大厂的智能硬件研发骨干,也有曾任职国际豪华汽车品牌的整车工程专家,形成跨界融合的独特优势。
从外部环境看,特斯拉光环消退后,超豪华电动车市场出现真空地带。传统豪华品牌转型迟缓,新势力聚焦中高端市场,而布加迪等品牌的电动化产品尚未落地。
所以追觅的底气,来自对行业趋势的精准预判与自身全球化资源的高效整合。追觅的入局,是中国品牌首次有机会在超豪华领域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
追觅凭借这种技术迁移能力,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这种模式创新,正是中国车企突破传统制造壁垒的“苹果式机会”。
就像苹果用消费电子的供应链管理改造手机生产那样,追觅正试图将清洁电器的高效运营经验注入汽车制造。
中国汽车 产业从早年“以市场换技术”到如今在超豪华汽车领域主动亮剑,中国车企终于迎来改写行业规则的“苹果机会”。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