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39.85亿定增获批:AI芯片国产替代加速,资本与产业如何共舞?
发布时间:2025-09-11 03:02:36 浏览量:1
近日,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增发计划迎来关键进展——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同意其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根据批复文件,公司可在未来12个月内完成股票发行工作,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及产业生态建设。这一消息标志着寒武纪在资本市场与技术研发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回溯此次定增方案,寒武纪于今年5月首次披露预案,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49.8亿元,主要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研发、软件生态构建及补充流动资金。7月,因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导致总股本变动,公司对发行方案进行微调,发行数量上限从2087.28万股增至2091.75万股,募集资金总额相应缩减至39.85亿元。公司明确表示,在募集资金到位前,将优先使用自筹资金推进项目,不足部分后续补足。
财务表现成为此次定增的重要支撑。最新财报显示,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28.81亿元,同比激增4347.82%;净利润10.38亿元,较上年同期净亏损5.3亿元实现大幅扭亏。经营性现金流同步转正,显示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不过,针对近期市场流传的新产品发布传闻,寒武纪已明确否认。
从行业竞争格局看,寒武纪在资本市场具有独特优势。当前,华为昇腾、百度昆仑芯、阿里平头哥等国内主要AI芯片企业均未上市,而燧原科技、壁仞科技、沐曦等同期成立的创业公司仍处于IPO筹备阶段。国际机构伯恩斯坦研报显示,2024年寒武纪在中国AI芯片市场份额为1%,位列英伟达(66%)、华为昇腾(23%)、AMD(5%)之后。尽管市场份额有限,但作为唯一已上市的云端AI芯片企业,其稀缺性持续吸引资本市场关注。
资本市场对寒武纪的预期持续升温。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一度突破千元大关,市值接近万亿元,被市场冠以“寒王”称号。高盛连续三次上调其目标价至1835元,并给出2030年市盈率估值预期。东海证券分析认为,受益于国内算力需求增长及国产替代趋势,寒武纪云端产品线正加速放量,有望带动营收与利润持续增长。
中美芯片竞争格局为寒武纪提供了发展机遇。在美国对高端AI芯片出口实施限制的背景下,中国云计算与AI产业链加速国产化进程。政策层面,“东数西算”工程、数据中心扩容及绿色算电基地建设等战略布局,为公司大模型算力项目提供了落地支撑。分析人士指出,寒武纪的资本动作、产品路径及估值表现,反映出中国通过自主可控技术重构产业秩序的决心。
从商业逻辑看,寒武纪的定向增发体现了“资本+市场+政策”的协同驱动模式。业绩突破吸引资本投入,资本验证后推动技术研发与市场扩张,政策红利则形成闭环助推。此次增发不仅是对国产芯片未来独立性的押注,也是市场对这一命题的集体下注。当前,寒武纪正以稀缺性、政策红利与市场期待为支撑,在AI芯片领域探索新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