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起龙头,舞出临沧的自信和骄傲——临沧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之一
发布时间:2025-09-11 11:57:46 浏览量:1
高中教育,是临沧的品牌,也是临沧人的自信与骄傲。临沧市第一中学,这所十多年前籍籍无名的边疆民族地区学校,如今已崛起为全省知名的“教育名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荣耀的背后,是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的战略定力,也是临沧市一中敢为人先深化改革的实干成果。
十余年前,受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和人才外流等多重因素制约,临沧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群众对本地教育信心不足。这所本应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重点中学,一度面临师资薄弱、管理粗放、生源流失等诸多困境。
转机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2009年,临沧市委、市政府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位置,提出“以高中教育为龙头,带动全学段提升”的总体思路。作为“龙头”的临沧市一中,被赋予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在经费、师资、基建等方面获得政策倾斜与财政保障。一场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涵盖管理机制、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育人方式的系统性变革全面铺开。
在管理上,学校提出“细、严、实、新、恒”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70余项规章制度,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推行精细化、扁平化管理模式,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以不折不扣的执行力,重塑教风校风,激发办学活力。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学校教书育人的氛围出来了,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出来了,学生刻苦拼搏的劲头出来了。”曾经就读于临沧市一中,大学毕业后又回市一中任教的李仙老师对于学校的变化深有感触。
在教研教学上,学校从备课、上课、备考、作业、辅导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组建学科中心,开展“集体备课+分层教学”,开发校本教材近百种,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个性化辅导方案。推行大单元集体备课,推进教学内容和流程标准化,解决了以往教师备课“各自为阵”、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通过集体备课和讲课评比,教研组针对教师暴露出的短板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给出解决方案,帮助教师快速成长。”教学处主任任亚妮介绍,新的教研教学模式改革,让一批专业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一大批年轻教师从“讲台小白”迅速成长为“教学能手”。
在课堂模式改革上,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重心由“教”向“学”转变,先后推行“262”“6+1”等高效课堂模式,以小组合作、学生讲题、课堂复述、当堂检测、课堂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效率最大化。
通过一系列改革,学校教风学风得到根本转变,高水平的管理、精益求精的教研、高效课堂的打造,营造出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学校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018年以来,临沧市第一中学高分段人数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茅,累计向清华、北大输送学生78名,向“211”“985”高校输送学生4471人。这所昔日的“后进生”,已成为云南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今年,临沧市第一中学同样不负众望:拔尖生人数、高分段人数持续位居全省前茅,特控上线率达96.90%,“211”“985”高校录取707人,清华、北大录取11人。
更可贵的是,临沧市一中并未陷入“唯分数论”的窠臼。“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学校认为,教育既要分数,更要培养能力、发展能力、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注重特长培养,以30多个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载体,涵盖科技创新、演讲辩论、书法绘画、体育竞技等领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科技创新课程体系,成立科创中心,建成人工智能实验室、校外科技实践基地,实施“校园航天”系列科创项目,培养学生科创素养和实操能力。近5年来,学校师生科技创新申请专利18项,作品获国际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获国家奖励11项、省级奖励7项。
正是这样的多元平台,让学校培养的学生以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发展优势,深受国内顶尖大学欢迎。众多边疆学子以美术、音乐、体育、科创、奥数等专项特长,被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一流名校录取。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淀,临沧市一中以毋庸置疑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和尊重,走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办学之路,不仅为临沧学子打开了通往广阔天地的大门,更以其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临沧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