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庙堂”到社区,佾舞非遗在深圳南山滋养当代文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12 13:33:44 浏览量:2
作为承载中华礼乐文明的千年活态遗产,佾(yì)舞的当代生命力,从不止藏于三千年的经书典籍或宫廷庙堂,更在于它能否迈下“高台”、走进民众日常,真正融入社会的肌理脉络。
近日,深圳市南山区已成为了佾舞非遗的核心传承地,一场以“社区”为场域、以“志愿者”为纽带的非遗实践正悄然生长:通过“佾舞进社区”“礼归华夏”社区文化系列活动,打破了佾舞“高高在上”的古板印象,构建起“传统活化—社区凝聚—文明提升”的良性循环。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支特殊的队伍——深圳南山佾舞非遗文化志愿者分队。
南山佾舞志愿者:既是千年礼乐 “复刻者”,亦是文化传承 “摆渡人”
活跃在南山社区的佾舞非遗文化志愿者分队十分引人注目。他们是千年礼乐的“复兴者”,身着宽袍广袖的佾舞装束时,一招一式都藏着西周礼制的规整;他们也是文化传承的“摆渡人”,换上红马甲后,便带着佾舞走进社区广场、学校课堂与敬老院的小院。
据介绍,这支队伍的诞生,源于南山区佾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游锦亮(米泥)老师2021年面向社会开始招生的佾舞公益班。
公益班里,学员们对佾舞的热爱近乎“执拗”:为了把“揖礼”的45度躬身校准,有人攥着龠翟在镜前反复比量;为让每一个“举龠翟”的动作尽显庄重,排练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地板上印着无数次重复的舞步印记。在他们眼中,佾舞不应该仅仅归于小众,而是滋养大众精神的“文化养分”。正是这份热忱,让杨玲、徐湘、张金娣、陈冬燕、梁兰珍、龚秋兰、黄雪玲等学员主动牵头,带领大家加入南山区文化志愿者队伍。佾舞非遗文化志愿者分队从筹建到正式成立仅用了不到半年。
成立至今,志愿者始终坚持“边学习、边服务”:进社区展演佾舞,引得居民围拢模仿;进校园教礼乐时,孩子们学习时笑得灿烂;进敬老院送温暖时,老人们的掌声能盖过音乐声。
这些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深圳20多个社区、学校与敬老院,360余场活动织就了佾舞的传承网;12000多小时的公益服务里,藏着5000人次报名学习的热情,更藏着老人们日历上“佾舞志愿者到访”的专属标注。养老院的奶奶曾攥着志愿者的手不放说:“每月都盼你们来,你们把老祖宗的温厚带了来,看你们演出我们心里暖暖的。”
从“庙堂”到“社区”:佾舞传承的当代路径
回溯历史,佾舞在西周时期是服务于宗庙祭祀与朝会大典的“国家礼制”,可它骨子里的“广场性”“群体性”基因,契合了当今时代的文化需求。
2020年,佾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游锦亮带领团队以“民生微实事”项目为切入点,在前海社区“清风亭”广场开启佾舞教学。他们将《礼归华夏》《华夏厚土》等原创作品,改编为适合社区居民参与的广场舞,让“执龠翟、行礼仪”的古老场景,变成了退休阿姨、社区大叔都能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
“佾舞非遗的当代传承,关键是要树立‘承而恭传’的思想理念。”游锦亮告诉记者,“今天的社区广场,是佾舞最好的展示平台之一。”这种“生活化传承”藏着巧思:既严格遵循佾舞“横平竖直”的动作规范与“开、合、举、落”的核心要领,又简化了过于形式化的复杂仪轨,让退休居民、家庭主妇都能轻松学习。从前海社区的实践来看,佾舞广场舞吸引了大量居民参与,实现了“从文化活动到家庭文化”的深度渗透。
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指南,那么南山的佾舞非遗实践为当今时代展示了一条生动的传承路径。正如游锦亮在教学中常常说的:“佾舞非遗不仅仅是经书当中的那些文字、也不仅仅是古代舞谱当中的‘静态标本’,而是要让老百姓在跳一跳、学一学中,摸到中国礼乐文化的千年智慧,感受到它历久弥新的温度。”
佾舞重塑社区邻里温情,舞出“礼”的温度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的活力源于居民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佾舞以“群体性舞蹈+礼仪性教育”的双重属性,很好地构成了社区关系纽带,它跳的是“舞”,传递的却是“礼”的温度。
游锦亮认为:“邻里见面时相互行个礼问声好,社区里的人情味就会特别浓。这种礼乐教学实践,本质上是对礼乐传统的现代转化。古代用礼乐规范社会秩序,今天的社区同样需要这样的‘软约束’。佾舞以千年的队列舞,传递着新时代的‘真、善、美’,这些都归结于佾舞的‘礼乐教化功能’,就像佾舞要求‘动作要整齐划一’,大家就得‘心往一处想’;而佾舞的精神内核,也能够熏陶大家逐渐明白‘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
正因如此,2021年“佾舞进社区”项目获评民生微实事优秀项目,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将中华礼乐文化,转化成了社区治理的“软实力”。
“礼归华夏”:从社区活动到文化品牌的建设
如果说日常教学是佾舞服务社区的积累,那么“深圳·南山‘礼归华夏’社区文化系列活动”,就是展示南山社区文化自信的“大平台”。自2023年起,这一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年,在南头古城、四海公园等地标共开展12场,融合非遗展演、红色文化表演等多元形式,成为南山社区文化的一张“名片”。
2023年首届活动上,200余名社区群众演员演绎的《礼归华夏》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合唱,让“传统礼乐”与“时代精神”完成了一次动人的对话;2024年第二届首场活动在南头古城举办,现场吸引了2000多名观众驻足观看,从观众群里走出一位79岁的老爷爷即兴表演《红船》的朗诵,华侨城小学古阮社团的10多位孩子同台演奏,银发白须与稚嫩脸庞随同旋律相互辉映,文化传承的特质格外鲜明;2025年第三届更纳入国际交流板块,外国友人跟着现场演员同唱中国歌,走进中国佾舞,让这项千年文化成了向世界展示南山社区文明的窗口。
作为“深圳·南山‘礼归华夏’社区文化系列活动”的总导演,游锦亮特别强调:“我们要让社区居民成为文化的主角——在编排时讨论动作细节,在排练时互相鼓励,在演出时共同绽放,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会自然而然地理解‘什么是礼’‘什么是美’,这种认同比任何说教都有效。‘礼归华夏’系列活动的意义,不止于文艺‘表演’。”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袁禾通过亲自参与到“礼归华夏”活动表演中之后,评价说:“深圳南山‘礼归华夏’社区文化系列的实践,让佾舞从‘小众遗产’变成了‘大众文化’,这种转化本身,就是对文化传承最生动的诠释。”
从金融高管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游锦亮的文化担当与“桥梁”之梦
佾舞能在深圳南山落地生根、蓬勃生长,离不开这位关键人物:佾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游锦亮(米泥)。很少有人知道,她曾经是荣获“全国金融保险行业劳动模范”的金融高管。2009年,一份族谱中“先祖为佾生”的记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与佾舞的缘分;为支撑佾舞的探寻与挖掘、研究和保护,她甚至变卖房产,只为收集更多史料、还原更真实的佾舞文化;最终,将佾舞从学术推向社区普及,她自己的转型轨迹,恰是佾舞“从学术到社区”的微观缩影。
在佾舞传承中,游锦亮巧妙地融入了金融领域的“系统思维”:通过“公益教学+系列活动+学术研究”的三维模式,让佾舞在社区实现“可持续传承”;她提出的佾舞广场舞四个目标:让身体更健康,让心情更愉悦,让思想更智慧,让社区更和谐,精准击中了社区文化的核心需求,也让佾舞成了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文化载体”。“深圳的包容与创新,给了佾舞这项古老的非遗传承‘试错’和‘生长’的空间。”游锦亮笑着说,“我只是想努力搭建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梁,让它们在深圳南山好好相遇。”
这份担当背后,是她对“文化主体性”的深刻认知。在社区教学中,游锦亮常对学员说:“佾舞从不在博物馆,而在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间。当社区老人能说出佾舞与‘制礼作乐’的关联,当孩子能跟着佾舞的旋律唱古老的《诗经》,文化自信才算真正扎了根。”
从社区教学日复一日的排练,到“礼归华夏”舞台上的盛大展演;从老年学员眼中重燃的光彩,到社区邻里间涌动的温情,深圳南山的佾舞社区教学实践,道出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核心逻辑:以“社区”为土壤,让传统文化不再遥远;以“参与”为种子,让文化在热土生根发芽;以“文明”为目标,让礼乐滋养人心。在这里,佾舞早已不是简单的“舞蹈”,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社会的“文明纽带”。佾舞正以其独特的“礼乐基因”,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建设注入千年传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