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鹤城”张平宽: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
发布时间:2025-09-12 19:44:38 浏览量:3
《福地怀化 懂你如家》之小切口故事
“老鹤城”张平宽: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
1981年的河西李公湾与舞水河(局部),远山右边为中坡山。
2025年的李公湾与舞水河(国际陆港东盟集)。
“认不出,完全认不出,变化太大了。”9月11日午后,76岁的张平宽站在国际陆港东盟集的观景台上,指尖划过手机里刚拍的照片——远处高铁呼啸而过,怀化大剧院的玻璃幕墙映着蓝天。“你看这地方,40多年前还是李公湾的田埂子,现在连我这‘老鹤城’都快认不出了。”老人笑着感慨。张平宽是土生土长的鹤城人。上世纪60年代末,他爱上了“摄影”,从此镜头便成了他观察城市的眼睛。80年代初,他调入原怀化县委宣传部做专职新闻宣传,相机更是成了他的“工作伙伴”。几十年来,从胶片到数码,从手动对焦到自动抓拍,他换了好几台相机,却始终没放下“记录怀化”的执念,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段鲜活的城市记忆。
1996年建成的舞水一桥与河西。
现在的舞水一桥河西方向。
1992年的河西航拍图。
“1992年那次航拍,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张平宽翻出旧相册,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里,迎丰路刚通车不久,两侧是低矮的砖瓦房,舞水河边只有几间简陋的码头棚屋,湖天片区还是一片长满茅草的丘岗。老人介绍,当时坐着“运五”飞机,为了拍得清晰画面,打开了机尾的舱门,机组人员用一根拇指粗的绳子把自己固定好,助手扛着数十斤重的相机,自己则一手抓着舱门,一手按快门。就这样完整的留下了当时城区的航拍视频和照片”。
1980年的太平桥。
现在的太平桥。
1995年那声“34吨炸药炸开丘岗”的轰鸣,张平宽至今记得清晰,“那不是炸山的声音,是怀化要‘长大’的信号。”
在张平宽的镜头里,藏着很多怀化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世纪70年代,湘黔、枝柳铁路相继通车,第一列火车进站时,市民们围着车窗欢呼的场景;1至6届湖南省西部商品交易会在怀化举办,商户们忙着铺货、顾客们挑货的热闹画面;中心市场建成时的烟火气、老太平桥翻新后的便捷、榆树湾片区改造时的忙碌……“不少照片,是我扛着相机,跑遍城区各个角落拍下来的。”张平宽翻着这些宝贵的历史“记忆”,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张平宽现在激动的是,这一年,怀化为迎接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冲刺速度”。“前阵子,我跟着鹤城区摄影家协会去旅发会重点工程采风,刚到现场就被震住了:天问岛的栈道在工人手里一天天延伸,怀化博物馆的展陈细节反复打磨,鹤鸣洲的灯光调试得恰到好处……”老人说着红了眼眶:“在鹤城待了50多年,这样的变化,真是头一回见!”如今,张平宽整理出一批城区老照片,想委托媒体把这些照片分享给大家,“不是想炫耀我的‘存货’,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怀化不是突然变美的。它从田埂子变成高楼,从窄马路变成宽大道,是扎扎实实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夕阳西下时,张平宽又拿起相机,对着怀化大剧院按下快门——阳光洒在崭新的建筑上,温暖又明亮。“我还想接着拍,用手机拍下怀化的明天,等再过10年、20年,让后人看看,咱们这座城,还能变得更精彩!”
1980年的三角坪。
1992年的湖天区(左)、红星路(黄色)怀南编组站(右)(以上老照片为张平宽授权本报独家首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新照片为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