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屯堡之旅:看地戏起舞 听铜鼓回响

发布时间:2025-09-13 09:54:51  浏览量:1

在贵州的山水间,隐藏着一段凝固在时光里的瑰宝——屯堡文化。2025年初,我省精心推出10条“中国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线路,其中的“屯堡文化之旅”,宛如一条时光纽带,串联起散落于大山深处的璀璨明珠,带领游客走进600年前的那段历史。

地戏起舞 穿越历史的激昂回响

安顺市平坝区天龙村,距贵阳市区仅有60公里。刚踏入村子,仿佛瞬间穿越回了数百年前的大明王朝,这座被岁月雕琢的屯堡村落,犹如一颗镶嵌在贵州大地上的宝石。

穿梭在狭窄的街巷,触摸着由石头砌成的外墙,岁月的痕迹在指尖流淌。墙体上外窄内宽“猫儿窗”,不仅解决了采光问题,更是古代军事防御智慧的体现。

突然,一阵激昂高亢的锣鼓声从不远处传来,瞬间打破了村里的宁静。只见几位身着鲜艳服饰、头戴木质彩绘面具的表演者,腰系战裙,背插靠旗,迈着有力的步伐跳跃在演武堂中。

演员手中紧握着木制短兵,伴随着鼓点,以粗犷且充满力量的唱腔,生动地演绎着《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精彩故事。这并非普通的戏剧表演,而是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屯堡地戏,它宛如一部鲜活的军事史诗,历经六百年岁月的洗礼,依旧在这片土地上激昂奏响。

天龙村的演武堂,是屯堡地戏的表演圣地。郑汝红作为天龙屯堡地戏传承人,从小就与地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地戏又称安顺地戏,起源于明代,是一种独特的军事傩戏,融军事操练与娱乐为一体,在出征之时,能极大地振奋军威。”

如今,为了便于游客观看,演武堂上演的地戏被精简到了10分钟左右,但这短短的时间里,却将地戏的精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现场的游客们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白练垂虹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告别天龙村,沿着高速路西南前行,便是闻名遐迩的黄果树大瀑布。还未见到瀑布的身影,远远便能听到那如雷贯耳的轰鸣声,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雄浑乐章。

当黄果树大瀑布真正映入眼帘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巨大的水流从悬崖顶端奔腾而下,气势磅礴,犹如千军万马在奔腾咆哮。溅起的水花高达数十米,形成一片白茫茫的水雾,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的彩虹,如梦如幻。

瀑布后方的水帘洞,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走进水帘洞,透过洞口的缝隙,可以看到瀑布如同一道巨大的白色屏障,将世间的喧嚣隔绝在外。洞内的钟乳石形态各异,在灯光的映照下,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黄果树大瀑布景区内,除了气势恢宏的大瀑布,还有陡坡塘瀑布区、天星桥景区等多个景点,以及石头寨、滑石哨、郎宫村等历史村落。景区内少数民族聚居,布依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在此生活,他们的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为黄果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铜声悠扬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位于镇宁自治县的高荡村,四面环山,从高处俯瞰,整个村子犹如群峰之上托着一口巨大的锅,布依语因其独特的地形而称之为“翁座”。

走进村子,仿佛置身于一座石头建筑的博物馆。布依族同胞们就地取材,用石头搭建起房屋、铺设道路,每一块石头都融入了布依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

在高荡村,铜鼓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36岁的杨维是布依族铜鼓文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铜鼓技艺。“铜鼓在我们布依族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都会敲响铜鼓,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寄托。”杨维说。

如今,随着高荡村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开设了研学体验课程,杨维便承担起了教授小朋友们铜鼓技艺的重任。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敲出的铜鼓声虽然略显稚嫩,却也充满了活力,仿佛为这古老的技艺注入了新的生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展示布依族文化,高荡村在2022年建起了布依文化展示馆。这里陈列着布依族的服饰、民俗用品、建筑模型等,全方位地展现了布依族的文化魅力。不仅如此,村里还将村民的老屋租过来,进行重新装修和智能化改造,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宿。

“高荡村是布依文化‘活化石’,我们希望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还能深入体验布依族的生活。”高荡千年布依古寨旅游景区负责人张怿告诉记者。

如今的高荡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四方来客,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布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观察员口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秦发忠:守好傩雕根脉 讲好屯堡故事

我这辈子,算是和傩雕绑在一起了。14岁学雕刻,手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凿子磨破手也没敢停,最初是为谋生,可越往后越发现,这面具不只是木头刻的玩意儿,里面藏着屯堡人数百年的根。

以前去外地摆摊,客人问面具的来历、意义,我答不上来,只能看着人家转身走。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光会雕不行,得懂它的魂。这些年,我跑遍贵州找老艺人、收剧本、研究服饰,写了三十多篇文章,就是想把傩文化的来龙去脉弄明白。2015年自掏腰包建博物馆,到现在累计接待了60万名游客,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傩文化,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文化得活起来,不能锁在柜子里。现在我常去大学讲课,在抖音、小红书上发傩雕的故事,还建了公众号。咱守的不只是一门手艺,是屯堡人的故事。只要有人愿意听、愿意学,这傩雕文化就不会断,文化振兴了,家乡的产业自然也能跟着起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玉山

编辑 杨曦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