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莫让“不当言论”成为随意挥舞的大棒

发布时间:2025-09-13 19:29:35  浏览量:1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言论自由显得愈发重要,它是公民表达自我、参与社会事务的基本权利。然而,当下网络中出现了一种不良现象:一些人常常随意给他人的正常言论扣上“不当言论”的帽子,然后进行打压、谩骂。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言论者,也破坏了健康的言论环境,更与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正确评判“不当言论”,切实保护公民正当合法的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宪法赋予的神圣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一规定,为公民的言论自由提供了坚实的宪法保障。在社会生活中,言论自由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它是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基石,民众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对政府决策、社会事务进行监督和建议,促使国家治理更加民主、科学。比如,在一些公共政策制定的讨论中,公民通过各种渠道发表看法,能够让政策制定者听到不同的声音,使政策更贴合实际、符合民意。

言论自由也是思想碰撞和知识传播的动力。在学术领域,学者们自由地交流观点,能够推动学术的进步;在文化领域,创作者们自由表达,能够丰富文化的内涵。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和文化成果都是在自由的言论环境中诞生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在自由辩论中,不断深化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自由表达,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乱象丛生:“不当言论”帽子的随意挥舞

当前网络环境中,随意给他人言论扣“不当言论”帽子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一些热点事件的评论区,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只要有人发表与主流观点不同的看法,或者对某些行为提出质疑,就会被一些人指责为发表“不当言论”,随后便是铺天盖地的谩骂和攻击。比如,在一些民生问题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对某项政策实施效果的担忧,希望政府进一步改进,这本是合理的意见表达,却可能被某些人恶意曲解,扣上“抹黑政府”的帽子。

还有一些情况,是出于个人的偏见或利益,对他人正常的言论进行恶意攻击。在娱乐圈的一些事件中,粉丝们常常因为维护自己喜欢的明星,而对批评该明星的言论进行攻击,将其定义为“不当言论”,完全不顾言论本身是否合理。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言论者,也破坏了网络言论的生态环境,让很多人因为害怕被攻击而不敢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依法界定:评判不当言论的标尺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评判“不当言论”需要以法律为依据,不能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我国法律虽然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但也明确规定了言论自由的边界。《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就为我们判断言论是否不当提供了基本原则。

从法律层面来看,不当言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侮辱、诽谤他人的言论。这种言论以损害他人的名誉权为目的,通过侮辱性的语言或虚假的事实来贬低他人。比如,在网络上恶意散布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说他人违法犯罪等,都属于此类不当言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果发表此类不当言论,是要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的,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二是煽动性的言论。这类言论旨在煽动他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或者破坏社会秩序。比如,煽动群众进行暴力抗法、煽动民族仇恨等。我国《刑法》中就有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等相关罪名,用来惩处此类发表不当言论的行为。

三是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等危害国家、集体利益的言论。国家机密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商业秘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随意泄露这些机密信息,会给国家和集体带来严重的损失。比如,一些间谍通过网络泄露国家军事机密,这种言论行为是严重违法的。

除了法律的规定,在判断言论是否不当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言论的背景、目的和影响。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性质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在艺术创作、学术讨论等特定的情境中,一些看似尖锐的言论,如果是为了追求真理、推动进步,且没有超出合理的范围,就不应被轻易认定为不当言论。

案例剖析:以事实解读评判标准

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如何正确评判“不当言论”。比如,某公司员工在内部微信群里吐槽领导安排工作不合理,言辞稍显激烈。公司认为该员工的言论损害了领导的权威,属于不当言论,遂将其开除。员工不服,将公司告上法庭。法院审理后认为,员工在内部群里的吐槽,虽然言语有些过激,但属于员工正常表达对工作安排的不满,没有超出合理的限度,不构成不当言论,公司开除员工的行为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在这个案例中,法院综合考虑了言论的环境(内部微信群)、目的(表达工作不满)和影响(未造成严重后果),做出了公正的判断。

再如,某网络大 V 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故意编造某知名企业的负面虚假信息,并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导致该企业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股价下跌。这种行为就属于典型的不当言论,该大 V 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还因涉嫌诽谤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案例表明,故意捏造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利益的言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被认定为不当言论。

多管齐下:营造健康言论环境

要保护公民正当合法的言论自由,杜绝随意给他人言论扣“不当言论”帽子的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细化对不当言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让法律在保障言论自由和规范言论行为方面发挥更明确的指引作用。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让人们明白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知道哪些言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

从网络平台角度来看,平台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平台上言论的管理。建立健全合理的审核机制,既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也要避免对正常言论的误判。对于一些恶意攻击他人、随意扣帽子的行为,平台要及时进行制止和处罚。

对于公民个人而言,要增强自身的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学会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发表言论之前,要思考自己的言论是否合理、合法,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当遇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言论时,要保持理性和包容,通过合理的讨论和交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随意进行攻击和谩骂。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我们必须坚决捍卫。在评判言论是否不当时,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让“不当言论”成为随意挥舞的大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自由的言论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法律的框架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理性和法治守护言论自由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