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舞剧《骑兵》——民族风情与家国情怀的交融
发布时间:2025-09-14 15:03:59 浏览量:1
民族风情与家国情怀的交融
——舞剧《骑兵》专家谈综述
舞剧《骑兵》是由内蒙古艺术剧院创编的中国首部以骑兵为题材的原创民族舞剧,通过蒙古族青年朝鲁与战马尕腊的成长故事,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内蒙古骑兵的家国情怀,曾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诸多国家级荣誉。
一、十年磨一戏,市场见真章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舞剧《骑兵》所取得的舞台艺术成就,以及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并高度盛赞了该剧在当下的历史意义。该剧于2019年正式建组创排,已历经7年的精心打磨实践,不断在市场演出中磨炼、进步、提高。截至2025年,该剧累计演出超200场,巡演覆盖全国20多座城市,成为弘扬蒙古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现象级舞台作品。他们用一次次高水准的演出不仅赢得了金杯、银杯,也赢得了观众的口碑。
国家京剧院原院长、艺术总监,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认为,《骑兵》是当代中国舞剧舞台上的骑兵,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强健的舞蹈语汇和精巧的舞剧结构。作品舞蹈语汇极其丰富,融合了蒙古族甩肩、马步等传统动作与现代舞元素,男子戎装群舞与女子惜别群舞则形成刚柔对比。其中的独舞,双人舞,断臂的双人舞,这是中国舞剧的舞台语汇创新方面进行的一次精彩突围。在群舞中强调个性差异,强调在共性当中表现个性,这是群舞的高级阶段。宋官林认为,一部作品想要得奖,要有市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创作团队。他指出,在目前那些爆款出圈的舞剧当中,《骑兵》是唯一一个由内蒙古人担任编导的舞剧。编导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对蒙古族舞蹈语汇的生动诠释,是《骑兵》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编导对草原、对民族、对骑兵、对马背、对长调甚至对奶茶的把握都是非常准确的,并有着独特的发现、情感、感受和独特的表达。最难能可贵的是,剧院在建组初期就没有一味过度依赖外请团队,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剧院自己的主创团队。目前,《骑兵》剧组成熟的主演已有ABC三组演员,同时D组演员也在培养中,甚至舞美、灯光也是全部启用自己的团队。从剧院人才培养和可持续性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培养模式尤其需要得到重视,并值得向全国院团推广。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沈勇认为,《骑兵》吸引大量年轻人走进剧场,是中国舞剧在新时代拓展影响力的体现,具有积极意义。
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艺术表达的完美结合
在谈到该剧所具有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时,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先科激动不已:舞剧《骑兵》借助大草原的自然风光,通过烈马与人这样一个动人故事,呈现出了粗犷、豪放、激越的舞台风格,和当下舞剧舞台阴盛阳衰的舞台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认为当下舞台格外需要这种风格的艺术表达。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评剧表演艺术家冯玉萍认为,《骑兵》是一部肢体语汇非常丰富、艺术品质极高的舞剧作品。他以蒙古族的马文化为背景,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关于人与马的艰辛与快乐,将草原上的生活场景搬上了舞台,把草原的悲壮故事讲到极致。
作为曾经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刘晓翠认为,《骑兵》是舞台上硕果仅存的展现和反映我军军人风采的文艺作品。随着我军文工团的撤编,将来很难在舞台上看到反映军旅戏剧的作品、舞蹈作品甚至是戏曲作品,所以她对这部作品的热爱无以言表,并表达了对主创的敬意。她认为,剧中每一个舞者的投入,每一个场景的精心编排,都让人对这部舞剧充满敬意,对蒙古族的文化、历史和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战马尕腊与朝鲁的形象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张力,仿佛将观众带入那个遥远的草原世界。而在角色塑造方面,该剧突破了传统单一主角模式,构建骑兵“群像”。战马尕腊被赋予独立角色灵魂,通过双人舞展现人马从对抗到生死相依的情感升华。
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与会专家对舞剧《骑兵》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对道具的把握方面,刘晓翠指出,剧中横幅使用简体字和现代印刷体,且布料非当时材质,与时代背景严重不符。骑兵与战马之间互动的情节,强化了战友与马之间的关系,但是军挎包的制式与年代错位。《剧本》编辑部原主编黎继德建议提高作品叙事的细腻度,补充战马与女主的情感画面,进一步完善战马与朝鲁的情感转变过程。沈勇建议,要突出强化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人马兄弟情”的独特性以及人马合一、同生共死的战友情。
与会专家对舞剧《骑兵》寄予厚望,希望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打磨,树立新的艺术标高,能为后续舞剧创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不仅“演得多”,更能“留得下、传得开”,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