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偶遇美艳舞女心动,写下唯一一首艳情词表白尽得风流
发布时间:2025-09-14 21:59:04 浏览量:2
司马光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时是在小学的课本上。
当时课本上《司马光砸缸》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他的机智勇敢成为无数人学习的榜样。
不过后来关于司马光的事迹少了许多,甚至不提起那篇课文,都想不起来他。
其实后期的司马光发展得也不错,他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也是文学家。
据说司马光幼时聪慧异常,七岁听《左氏春秋》就能讲出其中的道理,成年后更是崭露头角。
公元1038年他考中进士,并开启仕途之路,开始比较顺畅。
他先后担任过奉礼郎,并州通判,后期担任过御史中丞。
然而在宋英宗时期,因为反对王安石百年法,请求外任,并在洛阳任职。
在此期间他开始修撰《资治通鉴》,宋哲宗继位后担任门下侍郎等职位。
直到公元1086年去世,年终六十八岁,也算是寿终正寝,被追赠为太师,温国公。
司马光曾经也是一位温文尔雅,有着儒雅之气的翩翩公子。
这样的男子自然深受女子的喜欢,或者也是风流多情的男子。
可是司马光和他的外貌截然相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直男,在情感方面很不解风情。
直到他在一次宴会上,偶遇一位美艳的舞姬,对她一见钟情。
在宋朝时期,达官贵人纳妾养歌舞姬都很平常,甚至盛行,有很多男子都将喜爱的姬妾娶回家养着。
有一日司马光受到朋友邀请参加一宴会,在宴会上少不了舞姬助兴。
司马光被那容貌美艳的舞姬吸引,她不仅美,而且舞蹈跳得也轻盈曼妙。
一时间司马光看呆了,当舞姬跳完舞后,他依然在回味。
于是他趁着兴致正高时,写下一生唯一的一首艳情词表白,可是结局却让人感到很惊讶。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宋朝·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
深院月斜人静。
诗词译文
她的那一头乌黑发松松地挽成一个宝髻,美丽的脸上只淡淡地用了些脂粉,妆容很是素雅。
就像那如青烟翠雾般飘拂的衣衫,衬得她身姿轻盈又曼妙。
仿佛是风中飘飞的柳絮,空中游荡的丝线,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今天和她偶然相见,那场面却让人内心异常的煎熬,还不如未曾相见,彼此心中虽有情意,却带来的是无尽烦恼,还不如无情好。
待到那欢快的笙歌演奏结束,酒意也渐渐消散,我才从沉醉中清醒。此时深深的庭院里月亮西斜,四周一片寂静。
诗词赏析
司马光的这首词写的是他对舞姬的爱慕之情,虽然艳却不俗。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谈妆成",这两句写舞姬的妆容,她并没有刻意的去修饰,打扮得花枝招展,只是略施淡妆,脑后松松挽着一个云髻。
从这个舞姬的装扮上,便能让人想象她那清水出芙蓉的美姿。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这两句写舞姬曼妙的舞姿,这里的青烟翠雾”指的是舞姬的衣裳。
“轻盈”则指她轻盈的体态,“飞絮游丝无定”,这一句将她的舞姿比作飞絮游丝,将她那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令人不由自主的现象出舞姬曼妙的样子。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这两句写的是舞姬出尘绝俗之姿引起词人无尽情思。
忍受着相思煎熬的他不禁叹道:“见后反惹相思,倒不如不要见面,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则不会为情所困,空惹许多痛苦。”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于舞姬强烈的爱慕之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这两句写的是词人酒醒后,笙歌散尽,人也离去。
深院中的他对着天边斜月会想些什么呢?是眷恋不已,还是怅惘、感伤?总之一切尽在不言中,任凭读者去遐想。
后来朋友得知司马光对舞姬有意,非常高兴,毫不犹豫的将舞姬赠给他当妾室。
然而司马光并没有接受,因为他的家中有一位相濡以沫的爱妻。
就算他钟意舞姬,他也不愿意接受,反而去背叛妻子,让她伤心,一生只愿意和她相伴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