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团队研究成果亮相国际舞台
发布时间:2025-09-15 09:30:00 浏览量:1
2025年8月28日~9月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在西班牙马德里隆重举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黄榕翀教授团队受邀交流口头发言2个、壁报展示4篇,涵盖了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全球负担分析、血压管理创新策略、儿童肥胖与成年后心脏结构、功能和疾病、炎症累积负担与代谢性疾病、听力损失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等多个心血管领域前沿研究。汇报者进行了精彩的口头分享与交流,研究内容广受好评,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下面摘取部分交流内容,带大家重温这场学术盛宴,回顾本次会议中的北京友谊医院团队“中国之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团队在ESC现场
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被忽视的全球健康挑战
北京时间:2025年08月29日 19:35-20:45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正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健康问题。尽管全球范围内ASCVD整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在中青年人群中,这种改善并不显著,早发性ASCVD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亟待深入研究。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对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15~55岁人群的早发ASCVD疾病负担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探索时间变化趋势,通过不平等斜率指数和集中指数评估不同国家间疾病负担分布的不平等性,并运用贝叶斯-时期-队列(BAPC)分析模型预测未来变化趋势。
研究发现,2021年全球早发ASCVD病例数显著增加,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从1990年的1547.3例/10万人略微上升至2021年的1551.5例/10万人。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在不同地区和国家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与社会人口指数密切相关。男性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女性,健康不平等分析显示低社会人口指数地区承受着更重的疾病负担。危险因素分析显示,不健康饮食风险、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是导致早发ASCVD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的主要归因风险因素。
杜耀博士在大会进行口头交流
血压管理创新研究:从“降到目标”到“稳在目标”
北京时间:2025年08月29日18:15-19:00
持续稳定的血压管理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急性肾损伤风险——基于SPRINT研究的最新发现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高血压治疗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不仅增加住院风险和医疗负担,还可能进展为慢性肾病甚至终末期肾病。尤其是在强化降压治疗中,AKI风险的增加长期以来备受临床关注。然而,如何在降低心血管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AKI的发生,一直缺乏明确的循证依据。
研究共纳入8985例高血压患者,随访期间共发生258例AKI,总体发病率为7.62/1000人年。在充分调整混杂因素后分析发现,3个月的收缩压达标时间比例(SBP TTR)每增加1个标准差(31%),急性肾损伤(AKI)风险降低14%(HR=0.86,95%CI:0.75~0.97,P=0.017),这一关联独立于治疗分组及其他协变量存在。采用6个月TTR重复分析得出一致结果(HR=0.85,95%CI:0.75~0.97)。进一步在不同治疗组中进行分层分析,3个月及6个月时点的治疗分组与SBP TTR之间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交互作用P值分别为0.930和0.660),提示不论采取强化降压还是标准降压策略,较高的SBP TTR均与较低的AKI风险相关。
虽然强化降压整体AKI风险略高,但若患者在治疗早期能够保持较高的SBP TTR,这一风险可明显减轻。这提示临床血压管理不仅要“降到目标”,更要“稳在目标”。
本研究首次提出并证实,SBP TTR作为可调节的血压管理指标,能够独立预测高血压患者AKI风险。在临床实践中,持续稳定的血压控制,尤其是在治疗早期达标并保持稳定,有望成为减少肾脏损伤、改善长期预后的关键策略。
稳定血压,守护心脏——高SBP靶范围时间显著降低心衰风险
北京时间:2025年08月29日21:15-22:00
心力衰竭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威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通过平均血压值判断降压效果。然而,这一方法无法反映血压的波动和长期控制情况。SBP TTR则提供了新的视角,它衡量患者血压处于目标范围内的时间比例,更能体现血压控制的稳定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团队分析了7962例高血压患者的数据,这些患者在SPRINT试验中被随机分配至强化降压组(目标
在使用全部矫正变量的模型分析中,收缩压达标时间比例(SBP TTR)每增加1个标准差(26%),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降低14%(HR=0.86,95%CI:0.75~0.99,P=0.030);在“心衰或全因死亡”这一复合终点上,风险降低15%(HR=0.85,95%CI:0.78~0.94,P
研究团队指出,这一结果提示临床在制定降压方案时,应将“稳定控制”作为重要目标,将SBP TTR纳入日常监测,并结合NT-proBNP等生物标志物进行动态评估,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个体化血压管理。
该研究不仅为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新的评价指标,还为预防心衰开辟了新路径。未来,SBP TTR有望成为指导降压治疗的重要参考,帮助更多患者远离心衰风险。
黄榕翀教授在ESC现场
炎症累积负担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研究
北京时间:2025年08月30日18:30-19:15
慢性炎症累积效应——被忽视的MASLD发病驱动因素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患病率约30%,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严重并发症密切相关。传统研究多关注单次炎症指标测定,但无法充分反映慢性炎症的累积损伤效应。
基于北京“通州队列”前瞻性研究数据,纳入2016~2019年连续参加体检且基线无MASLD的社区人群2126例,中位随访27个月。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通过5项传统炎症标志物(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构建个体与综合炎症累积负担评分(5~20分),采用时间加权的面积累积方法计算各指标多次测量值。
研究发现,综合炎症累积负担评分每增加1个标准差,MASLD风险升高16%(HR=1.16,95%CI:1.08~1.23,PP
遗传学证据:儿童肥胖对成年后心脏结构、功能和疾病的影响
北京时间:2025年08月30日 23:00-24:00
儿童肥胖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但其对成年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及心血管疾病的因果关系、以及最佳的干预时机仍不明确。既往观察性研究容易受到混杂因素和反向因果的干扰,难以准确揭示童年不同年龄阶段肥胖对这些结局的真实影响。
利用 MoBa纵向GWAS数据,结合 UK Biobank、GIANT 等大型基因数据库,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从出生至8岁的儿童BMI对成年后心脏结构与功能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因果作用。
结果显示,7~8岁是童年肥胖影响未来心脏结构和功能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键阶段。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该时期BMI升高显著增加成年后:冠心病风险(OR=1.16, 95%CI:1.06~1.28,P=0.004)、心房颤动风险(OR=1.20, 95%CI:1.12~1.29,PP
儿童BMI对心脏结构的影响呈现动态变化模式:出生体重与心室容积呈负相关(β范围-0.15~-0.19,PPPP
进一步的中介分析发现,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在儿童BMI影响心血管结局的作用链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例为18.6%~65.2%。这说明童年肥胖可通过代谢异常和血管功能损害作用于心脏结构和功能,并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7~8岁是防控儿童肥胖的关键窗口期。在此阶段开展科学的体重管理,并结合血压、血糖的早期监测和干预,有助于降低成年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及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长期预后。儿童健康管理应关注不仅“何时胖”,更要“及时控”。
杜冬杰博士在大会进行口头交流
听力损失与心血管疾病关联性研究
北京时间:2025年09月1日16:15-17:00
中国中老年人群听力损失与心血管疾病关联性的大规模队列研究
全球每5人有1人受听力损失困扰,其不仅影响日常沟通,更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然而,现有研究对听力损失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尚未达成共识,且多数研究基于欧美人群,缺乏针对中国人群的大规模调查数据。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队列,开展了一项涵盖14 590例中老年参与者的大规模横断面研究。研究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对人口学特征进行匹配,最终成功匹配1061对参与者。
研究结果显示,听力损失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OR=2.31,95%CI:1.73~3.09,P
黄榕翀教授ESC现场作报告
本次ESC 2025年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团队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中国学者在心血管疾病防控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全球疾病负担分析到血压管理的创新理念,从炎症累积负担的代谢影响到听力损失的心血管预警价值,团队成员在国际顶级学术平台上发出了响亮的“中国之声”,为推动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控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黄榕翀教授团队将继续深耕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为改善全球心血管健康状况贡献更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