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张雪玲:让大山里的孩子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发布时间:2025-09-16 15:26:01 浏览量:1
从沿海广东海边到贵州大山深处,相隔千余公里,即使是全程高速公路也要用一天的时间来跋山涉水,山海相连只因山有情海有缘。
她带领一群大山里的孩子走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舞台并获奖,她带领一群老师接连不断获得省市级教学技能大奖,她把毕生职业生涯的理论实践精华毫无保留地无私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学校——广东省她就是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来德支教的张雪玲老师。
2024年初秋,只差一年就退休的张雪玲拖着装满教学资料的行李箱,再次踏上了贵州的土地。这一次,她的目的地是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在此之前,她已在铜仁松桃职校完成了一年半的“组团式”帮扶。作为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的电子商务高级讲师,她习惯了城市里便捷的教学设备与成熟的教研体系,当看到德江职校教室里略显陈旧的黑板、学生眼中对知识的渴望时,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把最好的教育,带到这片大山里来。”
“教育帮扶不是‘输血’,而是要教会‘造血’。”这是张雪玲常挂在嘴边的话。初到德江职校,她没有急于开展教学,而是用一周时间走遍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听老师们的常态课,和学生聊职业规划,与校领导探讨发展困境。她发现,学校的教师团队有热情却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不少老师在优质课、说课比赛中屡屡碰壁,自信心备受打击。“得先帮老师们建立信心,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团队。”张雪玲暗下决心。
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巍峨的大犀山洒满校园,一个矫健的身影早已开始在办公室忙碌,或是查阅资料,或是和参赛教师讨论比赛的细节,或是与学生沟通职业规划。
张雪玲结合自己多年主持东莞市第三、四届名师工作室的经验,创新推出了“一平台、四渠道、四能力”教师培养体系。为了让体系落地,张雪玲成了学校里最“忙”的人。每天课后,她的办公室总有老师排队请教,从教学设计的逻辑梳理,到课堂互动的细节打磨,她都逐字逐句指导,常常忙到深夜。
王梅梅是德江职校的一名语文老师,她在填写2024年工作总结表时,面对“获奖情况”一栏没有内容填写时感到落空,可是面对许多竞赛活动又无从下手。张雪玲看出了她的焦虑,拉着她坐在教室里,从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出发,一点点拆解说课的结构:“你要让评委看到,你的课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还能让他们学会用专业视角观察生活。”毕竟,她自己不是语文专业,她用上身边的优质语文资源,直接要东莞的语文名师指点。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王梅梅获得市级说课、优质课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
“张老师为我们组建竞赛团队,一改之前的单打独斗,大家凝心聚力,合力攻坚,读方案读规则,为我们竞赛获得成功找到方法。”王梅梅在谈到自己能够快速获得技能竞赛成功的秘诀时表示。
这样的故事,在德江职校不断上演。在张雪玲的辅导下,2024年德江职校教师在各类比赛中总计获奖25个——省级一等奖1个、市级一等奖6个、县级一等奖3个。看着老师们从“不敢参赛”到“主动报名”,从“迷茫困惑”到“自信从容”,张雪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说:“每个老师都是一颗种子,只要给他们阳光和雨露,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作为广东省电子商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项目主持人、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电子商务高水平专业群项目负责人,张雪玲深知,职业教育必须扎根产业,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德江县地处乌江流域,肉牛、天麻、茶叶是当地的“一主两辅”特色产业,但不少农户因缺乏品牌意识和销售渠道,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正是电子商务专业的用武之地!”张雪玲眼前一亮,一个“聚焦民族文化传承,深化劳动教育实践”的帮扶模式在她心中逐渐清晰。
她主导推动新能源汽修、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升级,带领教师团队修订了全校12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地方产业需求融入课程体系。在电子商务专业,她开设了“直播电商”特色课程,组建了“10名教师+15名学生”的新媒体团队。为了让学生掌握实战技能,她四处奔走,争取到东西协作资金支持,搭建了“政校行企产教联合体”平台,邀请东莞的电商企业专家线上授课,指导学生拍摄农产品宣传视频。
在数字化时代,山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困境是张雪玲面临的又一挑战。德江职校的不少教师对AI教育、数字化教材开发知之甚少,课堂教学仍以传统讲授为主。“不能让大山挡住老师们的视野,要让数字化赋能课堂。”张雪玲发挥自己主持东莞市直播电商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项目的优势,引入东莞经济贸易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经验,为德江职校搭建了远程技术支援通道。
她先后开展了9场数字化教学培训,从AI课件制作到直播电商运营,覆盖教师350人次。为了让培训更接地气,她带着教师们实操演练,手把手教他们用数字化工具设计互动课堂。冯艳老师原本对数字化教学很抵触,认为“农村学生用不上这些”,但在张雪玲的引导下,她尝试用AI工具制作数学课件,将抽象的公式转化为生动的动画,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原来数学课也能这么有趣!”冯艳感慨道。如今,德江职校的数字化课堂普及率大幅提升,学生们通过线上平台就能学习东莞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山里的课堂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无穷。”张雪玲深知,教育帮扶需要搭建桥梁,让莞铜两地的教育资源实现真正的互通。她积极统筹协调东西协作资源,促成德江职校与东莞经贸学校、东莞汽车技术学校、东莞纺织服装学校建立协作关系。2024年,她邀请17人次东莞的行业专家、教学能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德江职校的教师和学生指导专业建设与技能竞赛;输送德江职校汽修专业的教师到东莞汽车技术学校跟岗学习,让老师们实地感受东部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
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张海云、胡露慧等4名学生组成的团队,凭借在艺术设计赛道的出色表现,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纺织服装赛道中斩获两枚铜牌。这是德江职校首次在世界级技能大赛中获奖,当学生们在赛场给张雪玲打电话报喜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你们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截至2025年,德江职校已有学生在省级、世界级技能大赛中获得多个奖项,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参赛的八个学生获得在贵州省内直接就读高等院校的免试入场券。她说,孩子们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他们的风采,证明了大山里的职校孩子也能“凤凰涅槃”“破茧成蝶。”一名获奖学生说:“我终于可以在爸爸妈妈面前抬起头来了。”
除了关注职校的师生,张雪玲还把职业教育的资源延伸到了基础教育领域。她指导德江职校的名师工作室开发面向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带着扎染、剪纸工作室的老师走进煎茶三小,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劳动课。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剪出憨态可掬的小牛、染出色彩斑斓的布料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让张雪玲倍感温暖。“要让职业启蒙从小扎根,让孩子们了解职业教育,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她还将非遗技艺、工匠精神融入德育课程,设计了《魔童闹海》文化主题班会,用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覆盖学生300余人次。
一年的支教时光转瞬即逝,当张雪玲站在德江职校的操场上,看着孩子们在实训基地里认真操作,听着老师们自信地分享教学经验,心中满是不舍。有人问她:“放弃东莞舒适的生活,来大山里吃苦,值得吗?”她笑着指向远处的山峦:“你看,那些在课堂上发光的眼睛,那些因教育而改变的人生,就是最好的答案。”
如今,只差一个月就退休的张雪玲,刚忙完带领老师们比完市级优质课比赛的她正忙着指导老师们参加省级比赛。采访间,不停有老师打电话请教参赛的相关事宜。她说,我虽要回东莞,但我与德江职校的联系不会中断——线上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为学生推荐实习岗位,助力学校对接东莞的企业资源会一如既往。
“也许,因为我们的职业教育有了特色专业、有了内涵发展、职业教育特有吸引力定会增强,也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时。一年支教路,一生大山情。”她说,未来她会继续做莞铜教育协作的“桥梁”,让更多的教育之光,照亮黔山深处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通过职业教育实现梦想,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山海情深,粤黔协作,许多感人故事如珍珠玛瑙还在大山与大海之间涌现。
特约通讯员 陈长富
编辑 皮亚丹
二审 廖波
三审 赵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