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这算那个道理?作业本封皮多画个半圆,全班同学得换新本!
发布时间:2025-09-10 21:20:45 浏览量:1
最近,四川一位家长的吐槽,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却在家长圈里激起了千层浪。事情不大,但气性不小,连路过的网友都忍不住要问一句:这都不举报?
一、不是都不举报?不是钱的事这口气咽不下!
咱们先把话说明白,为了孩子教育,家长什么时候吝啬过?教材更新换代,那是国家为了跟上时代,让孩子们学更新的知识,别说买书,就是买配套的平板电脑,只要教学需要,家长群里估计都得抢着交钱,没一句怨言。
可这“半圆本”是个什么操作?
国家没发话,教材没变化,就学校一纸通知,说以后数学作业得用“半圆本”。这通知写得也“艺术”,通篇没见“必须”俩字,可话里话外的意思,你品,你细品——“建议统一购买,方便作业收交和管理”。
这话一出,家长心里就跟明镜似的。什么叫“方便管理”?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得买”。你家要是不买,孩子交作业时,那一摞半圆本里,就你一本是“方头方脑”的老款,孩子得多尴尬?老师会不会觉得你家“不配合”?这哪是建议,这分明是“温柔的命令”,是裹挟着孩子和家长的“软刀子”。
有家长就说了:“我气不是那几块钱的本子钱,我气的是这种被当‘冤大头’的感觉。你说这半圆是能让孩子数学开窍,还是能让他算题更快?要啥没啥,就多了一个半圆图案,这钱花得,比吃了苍蝇还难受!”
二、学校的“小算盘”与家长的“忍气吞声”
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大家伙儿私下里也琢磨,学校为啥非要在这“本子”上做文章?
是真觉得这个设计能提升教学质量?恐怕没几个家长信。更多人怀疑的是,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提成”或者“返点”的猫腻?毕竟,一个学校几百上千号学生,一人买几本,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一本本子赚一块钱,那也是一笔可观的“外快”。当然,这只是猜测,学校绝不会承认。但这种不透明、不解释的操作,本身就足以让信任的裂痕越来越深。
说到底,在很多家校关系里,学校和老师天然就处于强势地位。大多数家长,骨子里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平时对孩子老师那都是客客气气,生怕给孩子“穿小鞋”。遇到点不顺心的事,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基本都选择了“忍气吞声”。
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这种环境下,偶尔冒出来一两个敢于“较真”的家长,反而成了大家眼中的“英雄”。他们站出来,说的不只是自己一家的委屈,更是帮所有“敢怒不敢言”的家长出了一口气。他们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些不合理、不合规的“潜规则”。
三、家校关系的“度”,到底在哪儿?
平心而论,老师也不容易,管几十个孩子,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家长动不动就举报,确实也让学校和老师头疼。但反过来想,如果学校做事都能坦坦荡荡、有理有据,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家长又何至于“草木皆兵”呢?
“半圆本”这件事,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家长们长期以来对形式主义、对隐性收费的积怨。它暴露了一个核心问题:**家校之间的信任,正在被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点点消耗。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学校和家长并肩作战,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而不是一方利用权威地位,对另一方进行“道德绑架”和“经济盘剥”。学校要做的,是钻研教学,提升育人水平;家长要做的,是积极配合,做好家庭教育。双方的目标只有一个:孩子。
如果学校能把心思多放在如何让课堂更生动,如何让孩子更爱学习上,而不是琢磨着怎么在作业本上“创新”,那家校关系何愁不和谐?如果家长能多一份理解和沟通,而不是一上来就“剑拔弩张”,那矛盾何愁不化解?
说到底,教育不是一场“猫鼠游戏”,而是一场需要智慧和耐心的“双人舞”。跳好了,皆大欢喜;跳不好,只能是互相踩脚,狼狈不堪。希望这“半圆本”的风波,能给所有学校提个醒:**别让教育的初心,被一个“半圆”给画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