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26条冷知识
发布时间:2025-09-17 16:50:00 浏览量:1
1、荆轲并非燕国人:他是“卫国人”,本姓姬,名轲,因祖上是齐国贵族庆氏,也被称为“庆卿”,后游历至燕国才被太子丹重用。
2、太子丹与嬴政早有交集:两人早年均在赵国为质,曾是玩伴;后来嬴政归秦登基,太子丹又入秦为质,却遭嬴政冷遇,这成为他刺秦的私人动机之一。
3、刺秦的直接导火索是“灭赵”: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只剩代郡),兵锋直抵燕南边界,燕国已无缓冲,太子丹才决心孤注一掷。
4、最初被找的刺客不是荆轲:太子丹先求见燕国名士田光,田光自认年老力衰,才推荐了荆轲,并为表“不泄密”自刎明志。
5、秦舞阳的显赫家世:他是燕国名将秦开的孙子,秦开曾率军击败东胡,拓地千里(燕长城即其主持修建),但秦舞阳本人“外勇内怯”。
6、樊於期是主动献头:他原是秦国将领,因攻赵失败畏罪叛逃,得知刺秦计划后,为助荆轲取信秦王,主动自刎献出头颅。
7、匕首是“定制毒器”:太子丹用百金从赵人徐夫人(男性,“夫人”是战国对贤士的尊称)处购得匕首,再用“以药淬之”,试毒时“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8、督亢地图的“诱饵价值”:督亢(今河北涿州一带)是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献此地图意味着燕国愿割让核心领土,是秦王最难拒绝的理由。
9、荆轲的“拖延症”让太子丹生疑:荆轲为等一位“远方帮手”迟迟不动身,太子丹误以为他反悔,甚至提议派秦舞阳先行,逼得荆轲仓促出发。
10、秦王接见荆轲的规格极高:按秦制,“非有诏不得上殿”,但因荆轲献“叛将头颅+核心地图”,秦王特命“朝服,设九宾”,在咸阳宫正殿隆重接见。
11、秦舞阳的“露怯”早有预兆:刚上咸阳宫台阶,秦舞阳就“色变振恐”,群臣疑惑,全靠荆轲圆场:“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才暂时骗过秦王。
12、荆轲最初的目标不是“杀秦王”:他抓住秦王衣袖后,第一反应是“生劫之”——活捉秦王,逼他签下“退还六国土地”的契约,只是失败后才转为行刺。
13、救秦王的是个医官:侍医夏无且(jū)情急之下,用手中的药囊砸向荆轲,为秦王争取了拔剑的时间,事后秦王赐他“黄金二百镒”。
14、荆轲的“断股之伤”是关键:秦王拔剑后第一剑就砍中荆轲的大腿(“断其左股”),荆轲瞬间失去行动能力,只能掷匕首反击。
15、秦舞阳的结局是“当场被杀”:他始终在殿外发抖,未参与任何行动,荆轲失败后,侍卫涌入,先将秦舞阳斩杀。
16、太子丹的“极端讨好”很离谱:为留住荆轲,他让荆轲住上等客房,供美食美女;荆轲说“千里马肝美”,他立刻杀千里马取肝;荆轲夸侍女手美,他直接砍断侍女手送给荆轲。
17、荆轲的武功其实 “不太行”:他 “好读书击剑”,但曾与赵国剑客盖聂论剑,因理亏被盖聂瞪走;与鲁句践博弈(类似下棋),因出错被呵斥,也默默逃走,可见他更像 “智侠” 而非 “武侠”。
18、 刺秦失败加速了燕国灭亡:公元前227年刺秦,公元前226年秦军就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到辽东。
19、太子丹是被父亲“杀子献秦”:秦军追杀辽东,燕王喜听信赵代王嘉的建议,斩杀太子丹,将其头颅献给秦王求和,但仍未阻止秦灭燕(公元前222年)。
20、嬴政从此“忌恨六国之人”:刺秦后,嬴政下令搜捕荆轲党羽,且“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后来高渐离行刺更强化了他的猜忌。
21、“荆轲”成为后世“刺客符号”:司马迁将其列入“刺客列传”,且评价极高,称其“名垂后世”,让他成为“反抗强权”的文化象征。
22、 荆轲的“故乡纪念”:卫国故地(今河南鹤壁)有“荆轲冢”,传说是他的衣冠冢;燕国故地(今北京)曾有“荆轲馆”,是后世纪念他的场所。
23、太子丹的“门客结局”很惨:荆轲党羽被搜捕诛杀,太子丹的门客或被杀、或逃亡,燕国的“士阶层”遭到重创。
24、 荆轲刺秦是“最后一次六国反抗”:此时韩、赵已灭,魏、楚、齐衰弱,燕国刺秦是六国对秦的最后一次主动反击,失败后秦灭六国再无阻碍。
25、秦王当时的年龄是33岁: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刺秦发生在公元前227年,正值壮年,反应与体力均处于巅峰,这也是荆轲失败的客观原因之一。
26、荆轲没有后代记载:史书中未提及荆轲有妻室子女,大概率是因他常年游历、未成家,或其家人在刺秦后被清算,未留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