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警惕!预制菜正名之战是项庄舞剑!

发布时间:2025-09-17 14:12:02  浏览量:1

西贝事件余波未平,一场为「预制菜」的正名之战已起硝烟。

这两日,网络间不少「专家」和餐饮界大佬突然发声,为预制菜「正名」,称其「更安全、更健康、甚至比现做更美味」……

这波操作,有没有令你似曾相识?

背锅的「猪」——信「科学」不信两千年实践检验的代价

1991年,一瓶小包装植物油敲开了中国食用油市场的大门。1996年,央视出现一则广告 《金光神州闪篇》,广告口号是:1:1:1调和油。很快,植物油的电视广告铺天盖地。

紧接着,养生「专家」出现了!猪油被打上「饱和脂肪含量高,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元凶」的标签,「植物油更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华夏食用两千多年的动物油几乎退出历史舞台。

直到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项调查报告,在接受调查的一千多种食物中,猪油的营养价值排在第8位。

真相大白,千古奇冤!可动物油的却很难重回餐桌,成了小部分家庭的「私房油」。

金龙鱼是何物?那是一家由马来西亚华裔创办、通过新加坡资本间接控制的公司,其背后扑朔赫然站着的,正是美国食品加工领域的巨头ADM。

一战爆发后,美国物资紧缺,国内日常食用油紧缺。为扩大油料来源,美国从中国东北引种大豆,上世纪50年代,美国油料商解决了困扰人类千年的豆油臭味难题,大豆油打开市场。

美国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令大豆油产量巨大,他们自然将视野投向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

1950年代,臭名昭著的美国生理学家Ancel Keys,得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结论:饱和脂肪摄入越多,则胆固醇升高会导致心脏病。

饱和脂肪被黑化,以低饱和脂肪为卖点的植物油,迎来了击败传统动物油的契机。

本世纪初,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饱和脂肪致病的假说重新回归人们视野,在「专家」的鼓吹下,「猪油有害论」甚嚣尘上,就这样植物油完胜,资本完胜!

「莲花」之殇——被谣言中伤的真健康

1998年,莲花味精的营收12.21亿元。2001年,莲花味精是中国最大的味精生产和出口基地。

「味精致癌」,鸡精更「健康」,一则谣言,令「莲花」陨落!

味精,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谷氨酸钠结晶。

20世纪初,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用化学手段从海带中提取出谷氨酸钠,并将其命名为「味の素」。而,我国常用的‘’味精‘’一词,是中国化学家吴蕴初起的,他在1920年成功从谷物中提取并制成了谷氨酸钠。

「味精致癌」的传言,是由于味精加热后会产生焦谷氨酸钠,人们认为这种物质对人体有害。

味精在100℃加热半小时,会有0.3%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但是,科学研究已经表明,焦谷氨酸钠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味精安全摄入量改为「无需限制」。莲花味精的原料只有小麦。反观人们印象中觉得安全的鸡精,配料表第一位就是味精,然后是食用盐、大米、白砂糖、鸡肉、食品添加剂等。

「科学」在资本的加持下将「鸡精健康」的观念植入人心,劣币驱逐良币,鸡精则趁机上位。

科学+技术+资本——预制菜要重演历史?

如今,这场「预制菜正名运动」的话术是否如大豆油和鸡精的上位如出一辙?

看似自发,是否更像一场有预谋有策划的资本保卫战。其核心目的是什么?无非二者:一是维护连锁餐饮靠预制菜构建的高利润模式;二是挤压传统烹饪菜馆的生存空间,实现行业垄断。

预制菜能否复制美国大豆油和日本鸡精的「神话」呢?个人以为有难度,毕竟如今的民众不是二三十年的民众,况且这些站台预制菜的「科学逻辑」漏洞百出。

❌ 漏洞一:把「安全」当「优越」
安全是食品的底线,是餐饮人的最低道德!拿食用安全来证明预制菜更优秀?离谱!就像用「没犯法」来夸一个人是好人一样荒唐!

❌ 漏洞二:用「科学」代替「好吃」
华夏美食讲究的是食材、火候、手艺和时令,是舌尖和肠胃的感官艺术,岂是工业数据可以衡量的?「科学预制」,实则是资本对美食文化的粗暴简化。

❌ 漏洞三:故意混淆「传统预制」和「工业预制」
火腿、泡菜、腊肉,那是传统工艺创造的新风味,是全新食材的创造,笋炒肉和笋炒腊肉是一道菜?工业预制菜,靠的是化学保鲜和风味还原,保鲜和还原的目标是什么?当然是名厨用新鲜食材实时烹饪的美食!谁是老子谁是儿子一目了然。传统餐饮店,清晨采买、洗切、炖煮......这是预制?这叫预备!

值得深思的是,预制菜企业为何选在此时下场洗白,这恰恰说明:西贝的模式,已是行业普遍现象。他们恐惧西贝的轰然倒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及自身!

央媒早已给出预制菜经营的症结所在: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
再者说:预制菜既然这么「优秀」,那不应该大书特书?不应该在菜单上镶上金边,为什么怕消费者知道?

答案或许很简单:因为一旦透明,这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使用预制菜的中餐连锁品牌,其溢价逻辑就崩了,高利润模式自然难维持,当然或许还有什么不为外人道的行业秘密也会随之曝光......

西贝事件引发的这场争论,其实早已超越「吃什么」本身,我们发现随着预制菜的正名,传统煎炒烹炸的师傅们也开始展示精湛厨艺,预制菜与传统烹饪的生存权之争才是这场争论的实质。

这场争论的胜负,关乎中华传统美食的存亡,更关乎全体国人的未来饮食。

工业化以来,已经有太多传统工艺被夺去生存空间,传统手艺无人传承,传统工艺品成了博物馆中的展品。

是选择被资本定义、被沉默代表的舌尖,还是坚持知情与选择的权利?更重要的你希望数年之后,八大菜系千道名菜成为纪录片中的一个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