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微短剧《舞动敦煌》专题研讨会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18 11:25:31 浏览量:1
跨界融合创新叙事 让敦煌文脉贯通古今
——舞蹈微短剧《舞动敦煌》专题研讨会在京举办
(新闻通稿)
9月12日,由中国广电联合会短视频短片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舞蹈微短剧《舞动敦煌》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主创人员代表及媒体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广电联合会短视频短片专业委员会会长李金荣主持。
据悉,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总台甘肃总站、红果短剧、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广播电视局、抖音非遗计划、北京舞蹈学院、酒泉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首部舞蹈微短剧《舞动敦煌》,于8月29日正式上线。作为首部舞蹈微短剧,《舞动敦煌》凭借独特的创意、精心的制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视听盛宴与文化奇旅,展现出非凡的魅力与价值。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肖党荣,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赵卫防,《当代电视》执行主编王军强,《文艺报》评论部副主任黄尚恩,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党委书记、教授、博导武亚军,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导戴清,中国广电联合会短视频短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腾之等专家学者围绕《舞动敦煌》展开点评赏析、把脉问诊,发掘其创作亮点与创新特色,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深入剖析,为微短剧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与会嘉宾认为,在主题思想表达上,该剧通过故事化、形象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让敦煌文脉得以贯通古今、源远流长,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礼赞;在叙事手法上,该剧采用“古今双线”的叙事结构,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剧中灵魂互换的奇幻设置,在不同时空的碰撞中激发出更强的戏剧张力,打破微短剧“穿越元素”固定套路,升级了短剧常用的叙事手法;在视听呈现上,该剧在舞蹈动感表现上可圈可点,其舞蹈语言与电影语言融合得自然流畅,实现了舞蹈与敦煌文化尤其壁画的巧妙结合;在制作上,该剧在光影、服饰、舞蹈、构图、剪辑等各个方面都精益求精、下足功夫。此外,与会专家还就该剧在制作、叙事、剧情以及角色塑造等方面的提升空间提出了建议。
《舞动敦煌》的播出也体现了总台“国家队”在微短剧生态改造层面的努力,进而推动短剧创作从追求流量转向注重质量,实现品质提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内容运营一部副主任、《舞动敦煌》总制片人杨娜,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国家一级演员、《舞动敦煌》舞蹈总监史敏,《舞动敦煌》导演、编剧孔令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制片人、《舞动敦煌》制片人赵宁等主创团队代表表示,团队最初旨在突破传统艺术表达形式,探索舞蹈与微短剧的创新融合,使舞蹈不仅作为艺术呈现,更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叙事核心。这一创作理念在红果平台、敦煌当地以及史敏团队的共同支持下得以实现。《舞动敦煌》也是该团队首部获得三大官方媒体同步转发的微短剧作品,播出后的反响远超预期,其“电影级质感”更是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不少网友纷纷表示,“短剧就应该这么拍,既有文化的魂,也有短剧反转的爽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副召集人、《舞动敦煌》总策划许文广表示,该剧集的突破关键在于采用“跨界组合创新”模式,通过三大维度的跨界融合,让敦煌文化以更鲜活的形态触达观众。其一,是电视媒体与敦煌文化的深度跨界;其二,是电视艺术与舞蹈艺术的专业跨界;其三,是总台制作与红果平台的资源跨界。
《舞动敦煌》的创作播出,可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具体实践的一次有益探索,为“微短剧+非遗”的精品化、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而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既是对《舞动敦煌》作品的复盘总结,也为如何通过微短剧、新表达重构敦煌文化符号的当代价值,提升非遗文化品牌影响力提供了更广阔的探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