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中学原创话剧《大江东去我西来》公演舞台,再现烽火育人群像
发布时间:2025-09-18 14:00:37 浏览量:1
9月17日晚,重庆大剧院内灯光渐暗,帷幕徐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此展开。由重庆南开中学出品,联合重庆大学、树人小学共同创排的大型原创话剧《大江东去我西来》隆重公演。该剧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戏剧艺术再现历史,叩问信仰与青春。
话剧《大江东去我西来》取材于南开中学创始人张伯苓的诗句,以抗战烽火为宏大背景,生动刻画了其在民族存亡之际西迁重庆、坚守教育火种的艰辛历程。剧中通过“爱国三问”的铿锵发问、师生共赴国难的感人场景,以及南开“公能”精神的时代诠释,串联起一幅抗战时期教育救国、文化抗战的历史画卷。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演出中,张伯苓的“爱国三问”再度响彻剧场,台下观众以热烈掌声回应,实现了一场跨越八十余年的精神共鸣。剧中,张伯苓强忍幼子殉国之痛,高呼“南开南开,越难越开”,在废墟中重建教育理想;面对日军无差别轰炸,他于防空洞中点燃学灯,让琅琅书声回荡嘉陵江畔。这些场景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教育家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感的深刻叩问。
该剧在艺术呈现上大胆突破,采用360度旋转舞台设计,巧妙构建防空洞、教室、操场等多维场景,融合沉浸式灯光与音效,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战火中的南开校园。导演赵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教授)介绍:“我们以‘翻开的书’为舞台意象,象征教育的力量;并通过5分钟长镜头调度,全景式呈现一堂‘看得见、记得住’的大思政课。”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实现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协同创新。70余位演员全部来自重庆大学、南开中学、树人小学三校师生,涵盖教授、中学生、小学生等多个年龄段。这种“以戏育人”的模式,不仅深化了思政教育的内涵,更拓展了艺术赋能教育的外延。南开中学教师鞠红艳在参演后感慨:“这部剧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自张伯苓将话剧引入南开以来,演剧一直是南开美育与德育的重要载体。从《一元钱》《周恩来在南开》到如今的《大江东去我西来》,南开话剧始终以“谈古今、论实事、怀家国、颂英雄”为传统,成为一代代南开人的青春记忆。重庆南开中学自上世纪80年代创立“雷雨话剧节”至今,持续推动话剧与育人的深度融合。
重庆南开中学党委书记冉孟凯表示:“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下,这部剧不仅是对先贤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的一次精神召唤。我们将继续以话剧为载体,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
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观众纷纷表示,舞台上的每一个场景都像是历史的“切片”,让我们看到教育如何在战火中坚守星火,张伯苓校长的大公精神和南开校训“公能日新”,更是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大江东去我西来》不仅是一部话剧,更是一堂穿越时空的思政课、一次艺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践。它用戏剧的形式叩问信仰与青春,用历史的回声唤醒当代人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正如剧中那句贯穿时空的“爱国三问”所启示的:教育的力量,在于让每一代人都不忘初心、勇毅前行;而话剧的力量,在于让这种力量直抵人心、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