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最终要退出医疗舞台,只能作为中医的辅助部分!(十三)
发布时间:2025-09-20 08:17:43 浏览量:1
在临床治疗中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也发现,很多患者经过医院的治疗,很多指标正常了,但患者越来越没精神了,感到病越来越重了。也有的患者经过中医治疗,身体感到舒服了,能吃能睡了,和正常人没有区别人,结果去医院检查,反而指标不正常了。
治过好些例严重的风湿病患者,他们刚治疗时大都行动困难,关节肿大疼痛,医院检查风湿因子高。经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关节肿大消失了,也不疼痛了,行动也轻松自如了,可是去医院一检查说风湿因子反而更高了,你说这是不是怪事? 其实这个道理是可以解释的,因为患者没有治疗之前他的病主要表现在寒湿留于关节,血液中的风湿因子不多。但中医采用温化的方法,把关节处的寒湿温化了,于是这个寒湿就流了全身。关节处的寒湿温化之后,患者感到不肿大了,也不疼痛了。这就像一个冰块,这冰块没有融化之前,它的寒凉只局限于冰块本身,但它一旦融化了,冰水四流了,冰水所流之后,都是一片寒湿。因此这时候去检查,风湿因子那是肯定高了,但通过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把这些寒湿完全排出体外之后,过一段时间再去检查,风湿因子又正常了。我们要注意这个正常那是病灶排除之后的彻底正常,身体内病因没有了,病也就彻底好了,这就是中医的治本。
又如有的乙肝患者,有的传染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医院治疗之后,一检查,各项指标趋于正常,但病人却感到越来越难受,越来越感到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呢?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按理说病应当好了,病好了,病人也应感到舒服了,而为什么病人却感到病越来越厉害呢?这个检查指标正常有没有意义呢?
我们来看著名中医大家陈慎吾的《金匮要略讲义》一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且有每遇传染病偏用寒凉,致病毒隐匿不透,每致并发症、后遗症迭见,预后极为不良,此吾辈极应注意者也。”这里陈老先生谆谆告诫,若偏用寒凉,会导致病毒隐匿不透,病毒隐匿所以一检查指标都正常了。可是这个正常是打压下的正常,是隐藏起来的正常,这个正常的表现之下却是暗流涌动!于是在这正常指标的掩盖下:胃炎治成了胃癌?鼻炎治成了鼻咽癌?肝炎治成了肝癌?胰腺炎治成了胰腺癌?乳腺增生治成了乳腺癌?前列腺炎治成了前列腺癌?肾炎治成了尿毒症……
举个例子,像风寒感冒类病往往会出现持续发热这一症状,中医认为此时是人体阳气或正气与外邪交战双方势均力敌时所表现的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这个时候应因势利导给予辛热发散类具有振奋人体阳气的药即可通过发汗等方式祛除外邪。
用输液或口服等其他方式让性属寒凉的抗生素进入身体,表面上看似体温降下来了实际上病因未除,实际上是将发热机制硬生生打压了下去,导致的恶果就是使外邪侵入人体更深层。据有关资料,经常输液的人会有脚踝水肿,易反复感冒,且感冒后常常绵延不愈,长期如此易生肿瘤等这类重症。
如以前就有报道某个地方因乱用消炎药抗生素等寒凉药品导致丙肝的例证。其实,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消炎药、抗生素、激素所谓的治疗根本就不是在真正的治疗疾病,而是在把疾病扩大化,中国人的肝病为什么这么多?孩子为什么近视眼、多动症?为什么现在的好生活养出了那么多的弱不禁风的孩子?很多很多孩子的问题与中国医生乱用消炎药、抗生素是分不开的。是药三分毒谁都明白,那是五千年文明的中医告诫人们留下的,而西医西药是十分毒十二分毒有谁真正知晓呢?发现了那么多的丙肝就叫疫情?其实根源就在于乱用消炎药、抗生素等大量寒凉药品!就在于大量使用寒凉药品把问题拉到了体内更深的地方!
在西医错误理论的误导下,人们对待疾病唯指标是论,畏指标如狼虎,不管身体如何,只求检测指标正常。这样过度迷信指标的危害很大,也很可怜和悲哀。
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说,随着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医生的整体观念在逐渐消失,导致在部分医生眼里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症状,医师就是药师,临床也成了检验。
现在不少临床医生忽视“视触叩听”或“望闻问切”等临床基本功的养成和训练,过于重视和依赖临床检验。樊代明举了一个例子,来了一个外伤患者,有些医生不去检查患者,而是先让患者照了一大堆片子,然后告诉他,CT或磁共振报告提示病人的四肢骨折了。有的医生更是无视患者的存在,仅按照X线检查结果、B超诊断、血液检查等指标资料,拼成了一个患者,按之作出诊断并且进行治疗。
如果医生长期用这种方式看病,会有什么后果呢?医生如果把临床当做检验,就会认为“检不出指标升高、看不见异常阴影、查不到异常细胞”就不是病;而“检出异常指标、看见异常阴影、查到异常细胞”那就一定有病。殊不知人体的病理生理是变化的,“同病异影、异病同影、一病多影、多病无影”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医生一切从检验出发,一切以检验为据,一切按指标下药,从临床医生彻头彻尾地变成了检验手段的附庸。那他们看病,“查出来的不是癌,是癌查不出来”的情况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