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从历史深处舞来的东方瑞兽
发布时间:2025-09-15 16:19:31 浏览量:2
中国本土并无狮子,它原产于非洲、西亚等地,那它是如何漂洋过海,踏上华夏大地,进而融入中华文化的呢?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其一,狮子是伴随佛教东传进入中原地区的。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肆传播,至唐朝达到顶峰。而狮子在佛教中地位尊崇,被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灯下录》记载:“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狮子作为佛教祥瑞也逐渐被大众熟知,成为人们心中的瑞兽。
其二,有观点认为狮子是由少数民族带入中原地区的。《本草纲目》记载:“狮子出西域诸国。” 丝绸之路打通后,少数民族与外界接触更为广泛,可能更早接触到狮子,并通过商品交换或物种交流将其带入中原。然而,这一观点目前尚未找到直接的历史资料作为支撑。
其三,众多学者认同狮子作为外域贡品来到中原的观点。《后汉书・西域传》中最早记载了狮子进贡的情况:“章帝章和元年,安息遣使献狮子、符拔。” 此后,历朝历代均有贡狮记录,从汉朝一直持续到清康熙十七年(公元 1678 年),葡萄牙使臣本都进贡非洲狮,这段贡狮历史长达一千六百多年 。这些来自异域的狮子,一进入中原,便凭借其威严霸气的形象,迅速成为与老虎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还与龙、凤、麒麟并称为四大祥瑞之物。
如今,中国的舞狮主要分为北狮和南狮两大流派。北狮造型写实,动作轻盈矫健,多以跳跃、翻腾等动作为主,形态憨态可掬,犹如灵动的小兽,给人活泼俏皮之感。南狮则以神似取胜,着重写意,突出一个 “醒” 字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醒狮。它造型夸张,色彩艳丽,动作刚劲有力,充满阳刚之气,将狮子的威武霸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南狮主要盛行于中国岭南一带,广东佛山更是其发源地。
那么,南狮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呢?这要从唐代说起,南狮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当时的宫廷舞狮场面盛大,规模宏大。到了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也随之传入岭南地区。
在明代,岭南地区的 “扮故事” 习俗以及庙会中的社火等地域性文化活动盛行,加上佛山地区手工业的发展,为舞狮文化的落地生根提供了肥沃土壤。人们开始制作瑞狮和锣、鼓、钹等道具,附近市集、村落逢年过节或遇到重大喜庆必定出动瑞狮助兴,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南狮正式形成。南海也成为醒狮的发源地,“天下醒狮,皆出南海” 的说法由此而来。
清末,中国社会陷入动荡,内忧外患不断。此时,“瑞狮” 被改为 “醒狮”,这一转变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情感。在粤语中,“瑞” 字谐音 “睡”,寓意沉睡。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困境,民众迫切希望摆脱困境,实现民族觉醒。“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醒狮” 之名应运而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精神。
在岭南地区,醒狮是当之无愧的驱邪避害、吉祥如意的象征,人们对它寄予了深深的祝福与祈愿。“摸摸狮子头,鸿运当头;摸摸狮子尾,从头顺到尾”,这句顺口溜在民间广为流传 ,生动地体现了人们对醒狮的喜爱与尊崇。每至新春佳节,人们总会邀请醒狮队前来表演,在热闹的锣鼓声中,醒狮摇头摆尾、腾挪跳跃,为人们带来新一年的好运与福气,也让节日的氛围更加浓郁。
除了驱邪祈福,醒狮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同颜色的狮头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传统的醒狮狮头主要有黄、红、黑三种颜色,分别对应三国时期的刘备、关羽和张飞 。黄色的刘备狮,代表着仁义与富贵。刘备以仁德闻名,他的宽厚仁慈深入人心,人们将这份品质赋予黄色狮头,寓意着拥有这样的品质便能富贵相随。在一些重要的商务活动或庆典中,刘备狮常常亮相,为活动增添祥和、富贵的气息。
红色的关公狮,象征着忠义和招财。关羽一生忠义,义薄云天,同时他又被尊为武财神,因此关公狮深受商人喜爱。许多商家在开业或重要节日时,会请舞狮队舞动关公狮,希望能在商业道路上坚守诚信,同时财运亨通。
黑色的张飞狮,则代表着霸气和勇猛。张飞勇猛好斗,其形象深入人心,张飞狮便展现出这样的勇猛无畏。在一些竞技比赛或需要展现力量与勇气的场合,张飞狮的出现总能激发人们的斗志,让人感受到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醒狮狮头的颜色逐渐丰富起来,出现了粉色、绿色、紫色、白色等多种颜色 ,它们同样被赋予了独特的寓意。粉色象征着浪漫与温馨,绿色代表着生机与活力,紫色寓意着紫气东来、吉祥如意,白色则象征着纯洁与高尚。这些色彩丰富的狮头,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让醒狮文化的内涵更加多元。
醒狮表演是一场力与美的精彩融合,它集武术、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于一体,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在表演中,舞狮者通过精湛的技艺,将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醒狮表演通常以 “出狮” 作为开场,舞狮者手持狮头,模仿狮子从沉睡中苏醒,缓缓走出,“拜神三下”,仿佛在向神灵祈求庇佑,这一动作庄重而肃穆,瞬间将观众带入表演的情境之中。
“抢青” 是醒狮表演的核心环节,也是最具看点的部分 。“青” 一般是用生菜、生蒜等新鲜蔬菜,寓意着 “生财”“会算”。表演时,狮子会寻找悬挂或放置在高处的 “青”,通过跳跃、攀爬、翻滚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将 “青” 采下。这一过程中,舞狮者不仅要展现出狮子的勇猛和机智,还要与同伴密切配合,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有些 “抢青” 环节还会融入一些故事性,如 “狮子采灵芝”“狮子过桥” 等,使表演更具戏剧性和趣味性。
在成功 “抢青” 后,狮子会进行 “舔须” 动作,就像人吃完东西后擦嘴一样,狮子会舔手,然后用手擦脸和胡子,动作十分生动有趣,将狮子的憨态可掬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俊不禁。
“睡狮” 则是狮子在饱食后慵懒困倦的状态,舞狮者会放慢动作,让狮子缓缓趴下,闭上眼睛,仿佛进入了梦乡,这个动作也给了舞狮者短暂的休息时间 。不过,短暂休憩后,“醒狮” 环节到来,狮子会突然惊醒,昂着头,精神抖擞地跳跃、舞动,展现出十足的活力,舞狮者也会借此机会再次展现自己的高超技艺,将表演推向新的高潮。
最后,表演以 “收狮” 结束,狮子再次 “拜神三下”,如同向观众鞠躬谢幕,宣告表演圆满结束 。
除了传统的地面表演,醒狮还有高桩狮、梅花桩狮、水上飞狮等表演形式,其中,高桩狮最为惊险刺激。高桩狮表演在特制的高桩上进行,桩高一般在 2.5 米至 3 米之间,桩与桩之间的距离也有严格要求 。舞狮者要在高桩上完成跳跃、扑腾、翻滚等各种高难度动作,还要保持身体平衡,稍有不慎就可能摔落受伤 。他们在高桩上辗转腾挪,如履平地,时而腾空而起,时而俯冲而下,将狮子的威武霸气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动作都扣人心弦,让观众为他们捏一把汗的同时,也不禁为他们的精湛技艺拍手叫绝。在 2025 年广西藤县的百狮闹新春龙狮大巡游展演活动中,高桩狮舞表演就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欢呼声。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醒狮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现代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注意力,使得醒狮文化的受众群体逐渐缩小;另一方面,醒狮表演需要长期的训练和艰苦的付出,学习过程较为枯燥,导致愿意投身醒狮传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为了让醒狮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艺人都在积极努力。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对醒狮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力度,比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醒狮文化的研究、传承和推广;鼓励学校开设醒狮课程,培养青少年对醒狮文化的兴趣。
许多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醒狮文化的传承中来,通过举办各类醒狮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醒狮文化。一些社区会定期组织醒狮表演,邀请专业的醒狮团队为居民们带来精彩的视觉盛宴;一些文化机构还会开展醒狮文化讲座和培训,向人们普及醒狮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学校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醒狮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少学校将醒狮文化纳入校本课程,邀请专业的醒狮师傅走进校园,为学生们传授醒狮技艺 。在广东,许多中小学都成立了醒狮社团,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醒狮表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范湖小学自 2009 年起,便扎根乡土文化,挖掘和传承中华武术国粹,确立了 “文武双馨,刚柔并济” 的特色办学思路。学校通过聘请武术专职教练、开设每周一节的武术课、坚持做好各级武术队的梯队建设等方式,让武术和醒狮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名片。
除了在国内传承发展,醒狮文化还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醒狮已成为海外华人华侨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 ,寄托着他们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在海外,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当地的华人社团都会组织醒狮表演,吸引众多外国友人前来观看。英国剑桥华人社区中心的舞龙舞狮队,自 1997 年成立以来,在海外守护、传承、传播着舞龙舞狮这古老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已有 45 年的历史,他们的表演出现在剑桥的各种场合,还走进英国当地的学校,向孩子们介绍舞狮和舞狮背后的文化内涵。2024 年,中国广州龙狮协会与英国剑桥华人社区中心、英中商旅文化交流协会达成合作共识,在英国剑桥华人社区中心设立 “醒狮舞龙” 文化传承基地,共同推动醒狮舞龙活动的比赛、展演、展览、研讨等活动,促进广州与剑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传播与合作 。
醒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醒狮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