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沪剧舞台的活角色!吉燕萍一开口,老戏迷就知道:这才是真功夫

发布时间:2025-09-21 09:34:22  浏览量:1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幕布还没拉开,台下早坐满了举着望远镜的老戏迷——有人特意从郊区赶过来,怀里揣着吉燕萍早年演《家》的节目单;前排几位阿姨凑在一起念叨:“就等吉老师唱《露香女》那段了,上次听还是三年前!”

等到灯光亮起,穿一身淡粉色戏服的吉燕萍缓步走上台,水袖轻轻一扬,刚开口唱第一句“春风吹过青石巷”,台下瞬间静了——那声音又柔又亮,像江南的水一样,顺着耳朵就钻进心里。熟悉她的观众都知道,只要吉燕萍站在台上,不管演什么角色,都能让你忘了她是谁,只记得戏里的人。

演啥像啥!她把“沪剧角色”演成了“真人”

吉燕萍这辈子,好像就为沪剧而生。打小在上海弄堂里听着沪剧长大,12岁考进上海戏曲学校沪剧班,一学就是七年——每天天不亮就练声,吊嗓子吊到喉咙发疼;练水袖动作,胳膊酸得抬不起来,还是对着镜子一遍一遍改;学哭戏时,为了找到“真委屈”的感觉,她对着剧本琢磨半天,把自己代入角色的处境里,眼泪自然而然就掉下来。

后来进了上海沪剧院,她更是把“演活角色”当成了最较真的事。演《家》里的“鸣凤”,那个温柔又胆小、最后跳湖的丫鬟,吉燕萍没把她演成“可怜的小丫头”——她特意观察身边腼腆的小姑娘,走路时头轻轻低着,说话声音细但不软,连递东西时手指的小动作都学过来。等到台上“鸣凤”要跳湖前,她没大声哭,就站在那里,眼睛里慢慢蓄满泪,声音发颤却没断,一句“三少爷,我走了”,台下观众的眼泪跟着就下来了。

还有《露香女》里的“露香”,那个从乡下到上海的绣娘,吉燕萍为了演好她,专门去学了刺绣——拿针的姿势、看绣品时的眼神、甚至手指上因为常年绣花磨出的薄茧,她都一一模仿。台上“露香”第一次看到上海外滩时,她眼睛亮得像有光,脚步又轻又怯,把那种“好奇又紧张”的样子演得特别真。有老绣娘看完演出说:“这姑娘不像演的,就像我们身边真有个叫露香的丫头。”

她唱沪剧也和别人不一样——不刻意飙高音,也不故意装腔作势。唱悲伤的戏,声音会轻轻发颤,像人真难过时那样;唱开心的戏,调子里都带着笑,连尾音都飘着轻快。就像《胭脂盒》里那段“送君”,她唱“一步一回头”时,声音慢慢沉下去,带着舍不得的软劲,台下观众都跟着揪心;等到唱“来年花开再相逢”,调子又亮起来,让人心里跟着松一口气。老戏迷说:“听吉燕萍唱沪剧,就像听熟人聊天,亲切,还走心。”

台下练到“痴”,台上才能“稳”

没人知道,吉燕萍在台上那几十分钟的“稳”,是台下练出来的“痴”。

有次排《雷雨》里的“四凤”,有段戏是四凤知道自己身世后崩溃大哭,还要边哭边唱。吉燕萍总觉得“哭腔”不够自然——要么哭太狠忘了唱词,要么顾着唱没了哭的感觉。那段时间,她每天提前两小时到排练厅,对着镜子练:先找“崩溃”的情绪,想着四凤的委屈,眼泪掉下来了,再慢慢加唱词;唱到一半眼泪断了,就停下来重新找感觉,一遍一遍,直到嗓子哑了,眼睛肿了,才终于找到“又哭又唱还不跑调”的窍门。

还有次演《敦煌女儿》里的“樊锦诗”,要从年轻演到年老。为了演好老年樊锦诗,她特意去看樊锦诗的纪录片——看她走路时背有点驼,但脚步很稳;说话时语速慢,声音有点沉,但很有力。吉燕萍就对着镜子练走路,腰轻轻弯一点,胳膊摆动幅度小一点;练说话,故意放慢语速,把声音压得沉一点。排练时,导演说“再老一点”,她就再调整姿势;说“眼神再坚定点”,她就对着镜子练眼神,直到导演点头说“对,这就是樊院长”。

她对戏服、道具也特别较真。有次演出前,她发现戏服的袖子比平时长了一点,担心甩水袖时不方便,赶紧找服装师改;道具里的手帕,她要提前摸熟手感,知道哪面是正面,免得台上拿反了出岔子。有人说她“太讲究”,她笑着说:“台下多在意一点,台上就少出点错,观众看着也舒服。”

老观众的“盼头”,是她的“劲头”

现在的吉燕萍,早就是国家一级演员,拿过中国戏剧梅花奖,演过的经典角色能列出一长串。但她最在意的,还是台下老观众的眼神——只要看到观众跟着她的戏笑、跟着她的戏哭,她就觉得“值了”。

有次在社区演出,台下有位80多岁的老奶奶,看完她演的《家》,拉着她的手说:“姑娘,你演的鸣凤,和我年轻时看的一模一样,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事了。”吉燕萍蹲下来听老奶奶说话,一边听一边点头,临走时还说:“下次我们再来演,您还来听。”

还有年轻观众因为她爱上沪剧——有个大学生看完她的《露香女》,特意去查沪剧的历史,还报名了沪剧兴趣班,后来特意找到吉燕萍说:“老师,我以前觉得沪剧老气,看您演完,才知道沪剧这么好看。”吉燕萍特别开心,还把自己练戏的笔记借给那个学生看,说:“喜欢就好好学,沪剧需要你们年轻人。”

现在的吉燕萍,还是经常泡在排练厅——要么排新戏,要么教学生。排新戏时,她会和年轻演员一起琢磨角色;教学生时,她不藏着掖着,把自己练戏的窍门、演角色的心得全说出来,连怎么找情绪、怎么唱得自然,都一点点教。学生说:“吉老师教我们,不是让我们学她的样子,是让我们学‘怎么演活角色’。”

前段时间,她在兰心大戏院演《珍珠塔》,台下还是坐满了人——有头发花白的老戏迷,也有戴着耳机听同步字幕的年轻人。当吉燕萍演的“陈翠娥”穿着华丽的戏服,唱着“我为你,废寝忘食把书念”时,台下的掌声一阵接一阵。演出结束后,有观众喊:“吉老师,下次什么时候再演啊?”她站在台上笑:“只要你们想看,我就接着演!”

有人说,吉燕萍就像沪剧舞台上的一束光——不刺眼,却很暖,能把那些老故事、老角色,一点点照进观众心里。而对吉燕萍来说,只要还能站在沪剧舞台上,还能听到观众的掌声,她就会一直演下去——演给那些记着沪剧的老观众看,也演给那些刚爱上沪剧的年轻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