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最终要退出医疗舞台,只能作为中医的辅助部分!(十五)
发布时间:2025-09-21 15:43:27 浏览量:1
可是在我们家门口,中医还常被冷落和嘲讽,这种错位,值得我们每一位国人深思:
到底是谁在忽略中医?在美国军事医疗中心,针灸治疗早已不是新鲜事,一个个穿着军装的美国士兵,在医生的引导下,诚心地接受银针治疗。
有的银针刺入耳尖,有的刺入手臂,还有的刺入腿部。与其说是医疗,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安静的修复仪式,他们的伤,不只是身体的疼,还有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美国记者在中国体验了利用针灸来为阑尾炎止痛,回国后还发表了震撼全美的报道。
从那以后,中医开始在西方慢慢出圈了。
如今,美国46个州都已允许合法行医针灸,遍地都是中医学院,中医诊所已经超过8000家。不仅如此,美国军方、医院甚至一些保险机构都开始纳入针灸治疗服务。
而我们国内,还有人为针灸是否有“科学依据”而争论不休。这种讽刺,比扎针还疼。
除了美国重视中医外,邻国日本则是以系统性的掠夺姿态,把中医几乎装进了自家口袋。在东京街头,随便走进一家药妆店,都不缺少“汉方药”,而且已经成了独立的一部分。
包装精致,种类繁多,从治咳嗽到养颜,全是用中药原理做的,但很难看到“中国制造”这几个字。更惊人的是,日本注册的中药国际专利数量,居然远超中国。
他们把古方翻新、重命名,用现代工艺标准化生产,然后出口欧美,赚的是实打实的外汇。
更夸张的是,这些药很多本来就源于中国古籍。可现在,日本早早给它们盖上了自家出品的章。
日本人研究汉方药,修医典,搞实验室,建制药厂,一个个动作精准到极致。
宋本《伤寒论》作为《伤寒论》研究的重要版本,其学术价值已为学术界所公认。然而,其学术发展历程却鲜为人知。明万历27年,赵开美翻刻了宋本《伤寒论》,这一版本随后传入日本,恰好正值日本进入江户时代。在此之前,日本主要流传的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然而,自赵开美翻刻本传入后,它逐渐吸引了日本学者的注意,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传入背景方面,宋本《伤寒论》在明万历时期被翻刻后传入日本江户时期,通过频繁的中日交流及日本闭关锁国时期的开放港口政策,医籍得以大量流入日本。尽管江户时期日本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长崎港口对外开放,允许与中国商船进行货物往来。据记载,江户时期中国出版的书籍有七八成以上都已传入日本,速度之快,往往新书问世后几个月便能抵达日本。此外,日本对古医书的珍视态度也促使了大量珍贵医籍的流入。
《伤寒论文字考》是清代日本伊藤馨撰写的一部伤寒金匮类中医著作,成书于日本嘉永三年(1850)。文字考卷首有丹波元坚序,卷末载唐泽悖跋。上卷考证“伤寒卒病论”、“望齐侯之色”、“中以保身长全”、“阴阳会通”、“厥阴病名义”、“抵当汤名义”等三十九条;下卷考证“脉阴阳俱紧”、“痢咀”、“寒分”、“失气”、“一壮”等四十六条。续编有野间成纪序,卷末载中岛重跋,上卷考证“当今居世之士”、“勤求古训”、“促命期”、“作字义”、“必字用法”等三十七条;下卷考证“谵语”、“转属”、“有热字说”、“承气汤名义”、“脾约”等二十九条。
《古文伤寒论》是日本医家桃井安贞编著、吉益为则(东洞)删正的中医伤寒金匮类著作,成书于日本宽政四年(1792年)。该书以恢复张仲景《伤寒论》原貌为宗旨,主张剔除王叔和所撰次版本中的阴阳、脏腑及病名理论,认为此类内容属空论臆说,并将《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痉湿喝》四篇定为后世增补部分加以删削。
书中采用白宇黑框标注王叔和增补内容,黑字保留仲景古文字。现存日本刻本藏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全书以白宇黑框表示系叔和所增内容,黑字表示仲景之古文字。作者认为王叔和撰次《伤寒论》中有关阴阳、脏腑、病名的理论均属空论臆说,难于应用,决非仲景本意,而《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痉湿喝》四篇则为后世所增补,虽间有古文,但缺于方治,故主张删去,以复《伤寒论》之旧。
在民国时期,日本关于《伤寒论》的医籍在中国有过一次小规模的出版热潮。根据整理,当时共出版了21种日本伤寒医籍,这里的“种”是按原著来算的,不同译本或不同版本不重复计数。有些书是两种经典合在一起出版,比如《日本汉医伤寒名著合刻》就属于这种情况。为了准确反映出版情况,还对一些史料做了补充和修正,比如补全了作者信息、补充了漏掉的版本,以及把重复刊行的版本合并计算。另外,有的书原本归在“方书类”,但其实完全基于《伤寒杂病论》编排,也被纳入统计。
这些日本医籍的出版时间,集中在1920到1939年之间。这段时间正好与中国第三次伤寒研究的高潮重合,也与《皇汉医学丛书》在1936年的出版有密切关系——大约一半的日本伤寒医籍都收录在这套丛书里。有意思的是,很多书不仅有一个版本,比如《皇汉医学》就有9个版本。这说明,当时出版并不是偶然,而是有需求、有推动力的。
这些医籍的原著,大多成书于18到19世纪,作者多为日本汉医中的大家,如吉益为则、吉益猷、丹波元简、丹波元坚、浅田惟常等。其中光是吉益、丹波两家父子的著作,就占了11种。不过要注意,这21种书只是日本历代伤寒著作的一小部分。根据何廉臣的统计,日本伤寒书有80种,这次出版的数量只占了四分之一,可见出版是有选择、有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