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千年英歌“舞”进学术巨著!国内首部系统研究著作《中国潮阳英歌……

发布时间:2025-09-21 19:55:43  浏览量:2

鼓点铿锵,步伐刚劲。9月21日下午,位于汕头潮阳区铜盂镇的“英歌小镇”热闹非凡,龙飞凤舞大锣鼓队和潮阳龙飞英歌队的精彩表演“燃炸”全场,也为《中国潮阳英歌》新书发布会暨潮汕文化交流活动拉开序幕。

活动现场

当天发布的新书《中国潮阳英歌》

据悉,这部被誉为“国内首部系统研究潮阳英歌的学术著作”的亮相,标志着“潮阳英歌”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有了自己的权威学术名片。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创作团队及英歌文化爱好者等齐聚一堂,以 “英歌起潮阳・根脉连中原”为主题,共同见证首部系统研究潮阳英歌的学术著作发布,畅叙英歌文化与中原文明的深厚渊源。

千年非遗迎来学术里程碑

据悉,潮阳英歌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源于古傩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场面恢宏、套路多样、槌技精巧,被学者誉为“中国民间舞蹈之根”,是潮汕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汕头潮阳乃至广东的文化名片。

1996年,潮阳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艺术(英歌艺术)之乡”;2006 年,潮阳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现场的英歌舞展演

“潮阳英歌不只是一种舞蹈,更是根植练江之滨的文化瑰宝,是潮阳人民‘力与美’‘忠与义’‘勇与智’的精神外化,也是流淌在潮阳人血脉中的不朽文化基因。”发布活动现场,中共潮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晓丹动情地说。

《中国潮阳英歌》这本新书堪称“英歌研究里程碑”,它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郭小东教授领衔主编,多位作家、学者共同撰稿,是国内首部从文化人类学、舞蹈史及潮阳人文多维度系统研究英歌的学术成果。书中深入挖掘了英歌动作、阵势、脸谱、服饰等元素中蕴含的历史积淀与精神风貌,清晰梳理了其从中原文化到潮汕非遗的演变脉络和壮阔历程。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潮阳英歌系统性学术研究的空白,搭建起英歌文化与中原文明对话的桥梁。

活动现场的英歌舞展演

据悉,潮阳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通过成立潮阳英歌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讨、推动“英歌进校园”等举措大力传承这一文化瑰宝。目前,潮阳全区拥有100多支英歌队伍,遍布13个镇街;有30多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推广英歌舞,并开设海外学员培训班。

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中国潮阳英歌博物馆创建、《英歌36》推广、英歌小镇建设等工作的推进,潮阳英歌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出圈出海”,从人民大会堂惊艳亮相到赴德国、法国等国交流,还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为国际嘉宾献舞,以豪迈舞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张动态“名片”。

大咖云集共话文化传承

羊城晚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本次活动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响应。

活动现场学术讨论氛围十分热烈

正如此次活动主题“英歌起潮阳,根脉连中原”所揭示的英歌更深层的文化本质,在现场参加活动的众多学者提到,潮阳英歌不仅源自古代傩舞,更融合了武术、戏剧等元素,在唐宋形成雏形、明代大为盛行,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不仅是“中国民间舞蹈之根”,更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其中,暨南大学党委原书记、广东省作家协会原主席、广东省文史馆文史研究院副院长蒋述卓深层次解读了潮阳英歌 “火热出圈” 的文化现象,称其是传统文化当代活力的生动体现;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名编工作室主任、《中国潮阳英歌》责任编辑李斌回顾了书的出版历程,阐述了其在潮汕文化研究中的学术地位;《中国潮阳英歌》撰稿人、知名作家陆基民深入阐述了书中突破性观点,回顾了创作团队在田野调研与学术梳理中的执着坚守;潮阳一中教师吴承林与河陇中学学生沈可欣分别从教育者与青少年视角分享了阅读感悟,展现了英歌文化在代际传承中的生命力。

河陇中学学生沈可欣现场分享阅读感悟

此外,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兵,河南卫视《经世・国学》制片人廖璐,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汕头大学原党委书记、文学院兼职教授黄赞发,广州市社科院原院长李明华等嘉宾先后发言,围绕文化养成与大学教育、潮阳文化与媒体传播、英歌在岭南文化中的定位等展开交流,提出建设性见解。英歌小镇董事长郭子龙、铜盂镇镇长黄茂志还分别介绍英歌小镇建设及铜盂镇千年人文历史,展现了当地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成果。

赠书仪式

发布会现场还举行了赠书仪式,潮阳英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女英歌代表、老艺人、英歌队代表、学校及文化协会等六大群体接受赠书,三位当地画家还向专家赠送了英歌主题画作,以艺术致敬艺术。

文、图|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肖树鹏 李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