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银行流量困局破题

发布时间:2025-09-22 18:33:22  浏览量:1

文 |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早上和同事聊天的时候,同事提到楼下的咖啡小店生意一直不好,所以咬牙开了线上美团。但平台要求线上店必须早7点到晚7点持续营业,再加上是新店,还得额外购买流量增加曝光,每天又要至少多赔几百块钱。这让我一下子想到银行APP一直解决不掉的痛点,场景活跃度低、用户打开频率不够。继而想到银行是不是也可以借鉴平台思路,自己搞个“本地生活”来盘活流量?但这想法稍一动脑子就自我否定了,原因很简单,因为银行也早就尝试过,比如招行的“掌上生活”、建行的“善融商城”,甚至工行、交行等都推出过电商或本地服务板块。但现实是,线上运营极其专业,美团、饿了么都是从“百团大战”里真刀真枪杀出来的。

银行做这个既没基因也没持久战的决心,结果大多不温不火,甚至悄无声息地下线。银行运营流量这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路数。

银行要分析自己的核心禀赋

与其硬做平台、和互联网巨头抢线上流量,银行不如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真正拥有什么,是成千上万的线下网点、庞大的员工队伍,以及长期积累的线下客户信任和面对面服务场景。这些看似“重”的资产,其实是美团这类纯线上平台难以比拟的优势。就像阿里不惜成本开盒马、京东布局线下便利店一样,线下场景的价值正在重新被认识。对银行来说,或许更聪明的做法不是盲目建平台,而是以网点为最小运营单位,把周边的小微商户,尤其是餐饮、便利店这类高频消费场景——给联动起来。

比如,银行可以以分行为枢纽、网点为节点,逐步搭建起区域商户联盟。一方面,银行为这些小店提供支付、结算、账户管理等基础服务。另一方面,还可以联合他们推出专属优惠,比如“在本行APP领取××面包店5元券”“持本行卡在××咖啡店消费立减3元”。这些优惠不必通过复杂线上运营来实现,而是可以靠网点员工当面推荐、线下扫码参与。对商户来说,银行不收取广告费或佣金,他们更愿意把优惠直接给到顾客,而对客户来说,每次来网点办业务,都能顺手发现身边的新店福利,体验就更立体了。我们楼下的这家咖啡店边上就是一家邮储的网点,我看邮储网点人还一直不少,与其给美团每天花几百送优惠券,真的不如和邮储联合搞点活动,当然这前提是高大上的银行要看得上。

还是要花心思怎么用好线下

当然,这么做也要有所聚焦。银行没必要什么都做,可以先从餐饮这类高频、易标准化的场景切入,再做母婴、生鲜等延伸品类。但如果铺得太开、什么都想沾,反而会做不精、管不好。此外,合作商户的资质筛选也非常关键。银行毕竟自带公信力背书,一旦合作商家出现服务质量或食品安全问题,可能直接牵连银行声誉。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商户准入与日常巡检机制,只有那些口碑稳定、合规经营的小微企业才适合被纳入这个“朋友圈”。

如果运营好线下,银行其实不仅可以做商户联名合作,还可以拓展思路,与本身就有线下服务需求的服务型企业联手。比如本地的少儿绘画班、英语培训机构、老年舞蹈班、健身工作室等等。这些机构天然依赖线下场景,也渴望获得稳定客源,而银行手握大量家庭客户、老年客群和中产用户,恰恰能实现精准对接。银行甚至可以主动组织社区活动,比如“少儿财商课堂”“社区广场舞大赛”“周末亲子运动日”,自己来充当资源组织方和信任背书方。这类活动线下强互动、线上轻传播,用户参与意愿高,也容易形成良性传播循环。可能一场广场舞大赛能新吸引的存款会比客户经理跑再多的社区和网点主动推销的要来的多,但怎么总分行线上联动怎么办好还是很有学问的。做好运营可能比现在研究一个AI技术来得更实在。

这就有点像中国足球老是搞不好顶级联赛,但像四川、广东的一些民间足球、乡村足球赛却办得热热闹闹,因为根扎得深,贴近真实的人群需求。银行不缺线下接触点,缺的是用运营思维把点连成网,把金融服务无声嵌入生活场景。不是非要自己搞一个美团,而是要用自己的优势,做美做不到的事。

说到底,银行不缺流量,只是没有把线下流量转化好。也不缺场景,只是缺少把金融与非金融打通的运营思维。在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能把自己庞大的网点体系和线下资源激活,或许才是更务实、也更可持续的出路。不追求做成美团,但要努力让每个网点都成为一个小型的“社区服务中心”——这或许才是银行流量运营的真正破局点。(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