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千年青绿入梦来

发布时间:2025-09-22 19:30:00  浏览量:2

昨天,在青岛大剧院看了期待已久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回到家里一闭上眼,脑子里全是那美得摄人心魄的青绿了。

当舞台灯光渐暗,一群舞者如远山般缓缓升起,那抹穿越千年的青绿色彩在剧场中晕染开来,仿佛将观众带入北宋画家王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图》。东方歌舞团呈现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代舞台上重构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巅峰体验。这部作品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舞蹈这一"无国界语言",创作者们成功地将静态的绘画艺术转化为动态的舞台叙事,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了起来,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当代表达。

我看《只此青绿》的第一感觉是体会到中华神韵之美,可以说,这部剧是多维艺术语言构筑的审美胜境。

《只此青绿》首先是一场关于中华美学精神的视觉革命。剧中服装设计以《千里江山图》的青绿色彩为基调,通过灯光与服装颜色的互补,极其生动准确地展现出不同层次的石青、石绿、黛蓝等传统矿物颜料色彩的渐变组合,既还原了宋代美学含蓄典雅的特质,又赋予了传统色彩以现代舞台的生命力。舞者们宽袍大袖的服饰设计灵感源自宋代绘画中的人物造型,衣袂飘飘间既有文人雅士的飘逸气质,又不失山水画中山峦叠嶂的形态意象。特别是“青绿腰”这一标志性动作设计,舞者以腰部为轴心形成的独特曲线,恰似画中山体的蜿蜒起伏,将人体动态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人即山水,山水即人”的东方哲学意境。

舞蹈编排上,《只此青绿》突破了传统叙事性舞剧的框架,采用“诗化舞蹈”的表现手法,以抽象而富有象征意味的动作语言构建起与绘画原作对话的桥梁。整部剧没有情节,看上去似乎也没讲故事,但里面穿插着养蚕、织绢、制笔、制墨、篆刻等一系列中华文化遗产,这分明讲的是最宏大的“中国故事”。编导将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转化为舞蹈空间调度的语言,通过舞者高低错落的位置排列、前后层次的空间转换,模拟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透视关系与意境营造。群舞段落中,舞者们如水墨晕染般聚合分离,时而如山峰耸立凝固时空,时而似溪流蜿蜒流动生韵,将静态画作的平面美感转化为三维空间的动态诗篇。这种去情节化的纯舞蹈表达,恰恰回归了中国艺术“得意忘形”的美学传统,让观众在纯粹的形式美感中体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东方审美境界。

音乐创作方面,《只此青绿》巧妙融合了古琴、筝、笛、箫、埙等传统民族乐器与现代交响乐队的音色表现力。开场时那空灵悠远的古筝演奏,如清泉流淌于山涧,瞬间将观众带入千年前的文人精神世界;而随着剧情推进,弦乐群的层层叠加又营造出山河壮阔的磅礴气势。

舞美设计堪称当代剧场艺术的典范之作。旋转的舞台结构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装置艺术品,其几何形态既像展开的画卷,又似层叠的山峦,为舞蹈表演提供了富有象征意义的立体空间。多媒体投影技术的运用不是简单的背景图示,而是通过光影的流动变化与舞者形成互动对话,当《瑞鹤图》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屏幕上时,当青绿色彩在纱幕上晕染扩散时,舞者的肢体动作与之形成微妙的节奏差,创造出虚实交织的视觉幻境。可以说,这舞台一转,就转出来徐徐展开的青绿长卷,就转出来缓缓走过的千里江山。灯光设计更是精妙绝伦,从暖黄到青绿的色调渐变不仅配合着剧情发展,更模拟了从晨曦微露到暮色四合的时间流转,而聚光灯下舞者面部轮廓的光影处理,则赋予了传统水墨画中“墨分五色”的现代剧场诠释。这些舞美元素的有机整合,共同构建起一个既古典又现代、既真实又超验的审美空间,让观众在多重感官体验中完成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解读。

我看《只此青绿》的第二点感触是,这部剧是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准确把握。正是基于这样的准确把握,才让舞蹈这种“无国界语言”展开了独特的中国叙事。

《只此青绿》的成功实践揭示了一个重要文化命题:传统文化要在当代焕发生机,必须找到与现代社会对话的有效路径。舞蹈作为一种超越文字障碍的“无国界语言”,其身体叙事具有直击人心的普世力量。该剧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现或符号堆砌上,而是通过现代剧场语言对《千里江山图》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新编码。编导将原画作分解为山水意象、工匠精神、文人心境等核心元素,再通过舞蹈动作、舞台空间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机整合,构建起一个既忠实原作精神又充满当代想象力的阐释框架。这种“解构与重组”的创作方法,使古老的绘画艺术在当代舞台上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在全球化语境下,《只此青绿》展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自信姿态。舞蹈作为人类共通的艺术语言,其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能够跨越地域与种族的界限。剧中没有刻意迎合西方审美趣味的元素,也没有传统芭蕾的“开绷立”,而是以纯粹的中国美学风格讲述中国故事,这种文化主体性的坚守反而赢得了国际观众的尊重与共鸣。当舞台上带有浓厚中国舞色彩的“青绿腰”这一标志性动作出现时,当希孟那行云流水般“柔性舞蹈”让人感到飘飘欲仙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舞蹈技巧,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柔性传播。这部剧成功地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里的关键在于,要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与传播路径。通过舞蹈这一无国界语言,《只此青绿》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世界性的审美经验。

更深层次看,《只此青绿》的创新体现了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辩证法则。创作者们既没有陷入原教旨主义的保守窠臼,也没有滑向全盘西化的激进极端,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剧场语言进行创造性诠释。剧中对宋代美学精神的把握不是表面的形式模仿,而是对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格物致知”认知方法和“中和之美”价值取向进行的当代呼应。对《千里江山图》的舞台呈现不是简单的图像转译,而是对其艺术精神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传统的发展。不是对经典的解构,而是对经典的致敬。在整部剧的最后,“展卷人”和希孟在长卷的两端深揖对拜时,那种跨越时空的致敬敲击着人们的心弦,让我们潸然泪下。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一成不变的保存,而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只有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立足本土又放眼世界,中华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保持旺盛活力。

我看《只此青绿》的第三点感受是这些年轻创作者的坚守与创新,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文化担当。

《只此青绿》背后站立着一群令人瞩目的年轻创作者群体,他们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无畏的创新勇气,为中国舞台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总编导周莉亚与韩真作为80后新生代导演的代表,她们既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既尊重传统艺术的本体规律,又敢于突破常规的表现形式。在《只此青绿》的创作过程中,她们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宋代文化、绘画史和舞蹈史,从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提炼艺术灵感,又将这些学术积累转化为富有现代感的舞台语言。这种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平衡,体现了新一代文艺工作者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与专业精神。

青年舞蹈家们的精彩诠释,展现了新时代舞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表达。“展卷人”既是剧中连接古今的叙事线索,也是当代观众文化寻根的情感投射。他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将一个现代文物研究员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演绎得淋漓尽致。举手投足间飘飘欲仙的希孟,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翩然少年才俊。群舞演员塑造的“青绿”形象,则是对《千里江山图》中山水精灵的艺术具象化。她们经过长期刻苦训练,将“青绿腰”等高难度动作升华为富有诗意的舞台语汇,每一个姿态都蕴含着对宋代美学精神的深刻领悟。这些年轻表演者用身体丈量着传统与现代的距离,用汗水浇灌着文化传承的花朵,他们的专业态度与艺术追求,标志着中国舞蹈新生代的崛起与成熟。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群年轻创作者展现出的文化立场与创新思维。他们没有盲目追随流行文化的浅表趣味,也没有陷入形式创新的炫技误区,而是在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点。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既向历史深处开掘,向传统经典致敬;又面向当代生活,回应时代关切。这种创作态度体现了“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守住文化的根与魂;“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以新形式激活传统内涵。他们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创新才具有持久生命力,只有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的创作才能真正走向国际舞台。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只此青绿》创作团队的集体亮相,预示着中国文化艺术新一代领军人物的成长。这些80后、90后的创作者们正在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学习者转变为创造者,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新鲜的创意和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和艺术理念。他们对数字技术的娴熟运用、对跨媒介叙事的探索尝试、对全球艺术潮流的敏锐把握,都为中国舞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群年轻力量的崛起,不仅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注入了创新活力,更为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探索与成就令人充满期待。

当《只此青绿》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剧场中的掌声经久不息——这不仅是对一部优秀作品的赞赏,更是对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礼赞。这部舞蹈诗剧的成功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不断再创造的活态遗产;舞蹈艺术不仅是娱乐消遣的方式,更是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年轻创作者不仅是文化的继承者,更是创新的引领者。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只此青绿》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启示: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才能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园地中绽放独特光彩。这或许就是《只此青绿》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美育课,一次深刻的文化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