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明星”到“梦想引路人”——访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教师刘旭
发布时间:2025-09-23 11:32:29 浏览量:1
“腰背再绷直些。倒立时别慌,盯着前方找平衡!”昨天上午,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训练馆内,刘旭半蹲在训练垫旁,手掌轻扶学生的腰腹校准动作。
这是刘旭每天带队训练的内容,也是他从杂技演员转型教师后,守护吴桥杂技薪火的缩影。从7岁半踏入校园的懵懂学徒,到手握蒙特卡洛金小丑奖、中国金菊奖的国际名家,再到放弃上海杂技团的高薪归乡执教的“引路人”,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吴桥杂技的传承脉络同频共振。
7岁少年
走上杂技之路
1994年寒冬,刘旭生于吴桥一个普通家庭。这片土地,将杂技的基因悄悄植入他的成长历程。2002年盛夏,当同龄孩子还在田间追逐嬉闹时,刘旭怀揣着对舞台的憧憬,走进了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这所承载着无数杂技人梦想的殿堂。
初入校园的他,还未读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压腿时韧带拉伸的剧痛,让他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教练一句“想站在聚光灯下,就得先扛住这份疼”,让他咬着牙把泪水咽了回去。别人练30分钟,他偷偷再加练15分钟;倒立摔得胳膊发麻,他揉一揉胳膊再次站上垫子。
同年12月,杂技节目《天缘》通过集训选拔队员,刘旭凭扎实的功底与韧劲突围。封闭式训练中,独轮车技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初次上车便摔得膝盖青紫,他没有气馁,每天清晨提前一小时起床,在空荡的操场上反复练习平衡。膝盖上的伤疤叠着伤疤,他从未想过放弃。
2003年10月,《天缘》在吴桥杂技艺术节开幕式上惊艳亮相。刘旭出色地完成演出,台下掌声如潮。站在闪耀的舞台上,他终于懂得:那些熬过的苦、摔过的伤,终会化作照亮梦想的光。
从“艺坛新人”
到“杂技名家”
初尝舞台的荣光后,刘旭对杂技的热爱愈发炽热。在主演《蹬人空竹》时,他每天扎在训练馆里8小时以上。为了保证“手抛空竹翻跟头”的精准度,他反复练习了上千次。在他心里,把每个动作做到极致,才对得起杂技这门艺术。
随着技艺日臻成熟,刘旭在杂技界崭露头角。《蹬人空竹》斩获文华奖全国杂技比赛金奖、法国明日杂技节金奖,《草帽》摘得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银狮奖……一座座奖杯,见证着他从“新人”到“能手”的蜕变。
2011年,刘旭考入上海杂技团,开启职业生涯的新征程。在上海的六年里,他始终以“归零”心态深耕技艺:一个翻腾动作达不到理想效果,他就泡在训练馆反复观看视频、请教教练,甚至吃饭时对着镜子比划动作。这份执着,让他在更高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2016年,他主演的《秦俑情——抖杠》将东方美学与杂技技巧融合,不仅在国内引发轰动,还斩获俄罗斯马戏节金象奖、中国国际杂技节金虎奖;《突破——抖杠》突破技术瓶颈,一举夺得中国杂技金菊奖、蒙特卡洛杂技比赛金小丑奖——这两项世界杂技界的最高荣誉,让他成为国际认可的“杂技名家”。
捧起奖杯的那一刻,刘旭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训练馆。“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培育我的家乡,属于吴桥杂技的根。”他说。
从“舞台明星”
到“梦想引路人”
“我是从吴桥走出去的,现在应该回来把技艺传下去。”2018年,正值职业生涯巅峰的刘旭,毅然辞去上海杂技团的高薪工作,回到母校任教。对他而言,这不是“退路”,而是对家乡最深情的回馈。
初为人师,挑战接踵而至:如何将自己的表演经验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知识点?如何帮孩子们克服训练中的恐惧?为讲好第一堂课,刘旭熬夜整理了从艺十几年的训练笔记,还特意请教了学校的老教师。“老教师说,教杂技不只是教技巧,更要懂孩子的心,让他们真正爱上这门艺术。”刘旭说,这句话也成了他的教学准则。
课堂上,刘旭是严师,也是孩子们的“大朋友”。学生小宇因恐高不敢尝试高空动作,他没有强迫,而是陪着小宇练地面平衡,分享自己当年克服恐高的经历。在他的鼓励下,小宇终于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高空倒立。当小宇兴奋地向他挥手时,他的眼眶比自己获奖时还要热。
他不仅传艺,更传递对杂技的热爱与创新精神。2019年,他创编的《凌云狮秀——蹬人流星》,将传统“蹬人”“流星”技艺与现代剧情结合。训练中,演员因难度太大濒临崩溃。刘旭一边指导动作,一边打气:“我们练的不只是技巧,更是吴桥杂技不服输的劲儿!”最终,该节目斩获第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奖、第五届澳大利亚国际马戏节金奖,让吴桥杂技的光芒再次闪耀国际舞台。
2021年,他参与创编的《龙跃神州——中幡》摘得第十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银狮奖、第十一届中国金菊奖。2023年,该节目登上央视春晚,让全国观众领略到吴桥杂技的厚重与灵动。
如今,刘旭正带领孩子们备战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式。训练馆里,他手把手帮孩子们调整动作,眼神里满是期待:“杂技节‘回家’了,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吴桥杂技的根扎得深,新一代的芽长得壮。这门艺术的未来,永远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