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恒星死亡有多美?130年数据揭开IC418的“螺旋舞姿”

发布时间:2025-09-23 13:38:02  浏览量:1

最近曼彻斯特大学和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发了篇挺有意思的研究。

他们盯着一颗叫IC418的星云看了130年,就为记录它背后恒星的“死亡过程”。

这颗星云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螺旋图星云”,在南天兔座那边,能被人类盯着研究这么久,属实是宇宙里的“明星选手”了。

说起这颗星云的第一次亮相,得回到1891年3月26日,当时有个叫威廉米娜·弗莱明的苏格兰裔美国天文学家,在哈佛天文台参与德雷珀星表巡天项目。

说白了这项目就是系统记录恒星光谱,建个大数据库,弗莱明的工作就是天天扒拉巡天用的玻璃底片。

没想到这一扒拉,直接找出了59个星云,IC418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候没什么高科技设备。

全靠肉眼仔细瞅,能从一堆底片里揪出这些宇宙“小亮点”,早期天文学家的耐心是真的顶。

IC418离地球大概2000光年,横跨0.2光年,亮度是+9等,这些数据看着简单,却是后来研究的基础。

找到它只是第一步,真正难的是接下来一百多年的“盯梢”,毕竟天文学家换了好几代。

观测设备也从老古董变成了高科技,要把这些数据串起来,可不是件容易事。

1893年的时候,有个叫威廉·坎贝尔的天文学家,第一次用肉眼观测到了IC418的光谱,还写得特别详细。

本来想吧,不同时代的观测数据拼一起应该不难,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早期是肉眼看,后来用玻璃底片拍照,再到现在的数码和CCD相机,设备不一样,记录方式差得远,要把这些数据校准好,没点真本事还真不行。

曼彻斯特大学的阿尔伯特·齐尔斯特拉教授也说,最老的1893年数据虽然是肉眼来的,但描述够细,才能用上。

那这IC418到底是咋来的?其实就是一颗跟太阳有点像的恒星,活到尽头了。

它先膨胀成红巨星,最后把外层物质抛到太空里,就形成了这种行星状星云,核心最后会缩成白矮星。

IC418现在就处在这个阶段,相当于恒星的“临终时刻”,想到五十亿年后太阳可能也会这样。

还挺感慨的,宇宙里的星星,不管多大,都有自己的“退休计划”,只是这个计划的时间线,比人类的一辈子长得多。

研究这颗恒星的死亡过程,不光知道了它的“人生轨迹”,还发现了一个挺意外的事儿,它的升温速度有点不对劲。

研究团队发现,这颗恒星核心的温度,从开始观测到现在,已经升了3000摄氏度,差不多每40年就升1000度。

你可能没概念,举个例子,太阳形成的时候,升温花了1000万年,这速度比起来,IC418简直是“急脾气”。

但有意思的是,就算这么快,还是比现有恒星演化模型预测的慢。

如此看来,咱们之前对恒星演化的认知,可能还有点偏差,这也正是研究的价值所在,发现问题,才能修正答案。

这颗恒星还有个大贡献,就是帮咱们搞懂了碳元素的来源,齐尔斯特拉教授说,IC418里全是碳。

说明它的母星在抛星云之前就攒了不少碳,宇宙里大部分碳都是这类恒星造出来的。

但问题来了,这颗母星的原始质量大概是太阳的1.4倍,而之前的模型觉得,能攒这么多碳的恒星,质量得更大才行。

毫无疑问,这一下就把咱们对碳星演化的认知给改了,原来质量没那么大的恒星,也能造出这么多碳,这对理解生命基础元素的来源,太重要了。

而且这次研究也让我明白,那些老档案有多值钱,之前存放在档案馆里的玻璃底片、手写记录,看着不起眼,其实藏着宇宙的秘密。

就像这次用的1893年的观测记录,要是没保存好,哪能拼出这130年的演化史?

现在还有个全球天文档案数字化计划,把老数据变成电子的,以后研究起来肯定更方便。

搞不清之前为啥有人觉得这些老东西没用,现在看来,它们就是宇宙留给人类的“时间胶囊”,等着咱们慢慢拆。

回头看这130年的观测,从1891年弗莱明发现IC418,到现在研究清楚它的“死亡之舞”,好几代天文学家接力才完成。

这事儿不光让咱们知道了恒星怎么死亡、碳元素怎么来,更让咱们看到,研究宇宙就得有这份耐心,毕竟宇宙的时间尺度,可比人类长得多。

以后要是再发现类似的星云,说不定还能解开更多宇宙的谜题,想想还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