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党课走进校园:原创舞台剧《西山红色交通线》在北京化工大学成功上演
发布时间:2025-09-23 16:00:11 浏览量:1
《祖国》杂志/宋志娇 图/肖荣和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2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党课”——原创革命历史舞台剧《西山红色交通线》在北京化工大学精彩上演。本次活动由延安等抗战根据地文艺社团赴京演出组委会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丰台区文化馆、海淀区文化馆(北馆)等单位协办,并得到多家革命历史研究机构与文化组织支持。北京紫燕堂艺术团与保定初心艺术团联合演出,吸引了500余名师生现场观看。
演出开始前,主办方组委会副主任、紫燕堂艺术团团长、《西山红色交通线》编剧兼导演邹小燕为观众带来一场简短而深刻的党课导赏。她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平西地下交通线的历史背景与重要作用。
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建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打通北平、天津等城市与根据地的联系,党组织建立了多条秘密交通线。其中,平西交通线不仅保障了人员、情报和战略物资的顺利转运,更成为连接北平和延安的重要生命线。法国医生贝熙叶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了自行车“驼峰航线”,为根据地运送药品;白求恩大夫救治八路军伤员;英国教授林迈可沿着这条线将通讯器材送至延安,让世界听到了延安的声音。这些感人至深的事迹,成为国际友人与中国军民并肩抗战的历史见证。邹小燕基于这段真实历史创作的舞台剧,旨在以艺术形式讲述党史,在新时期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
舞台剧《西山红色交通线》全剧共四幕,从《巧过胄乃城》《战地医院》到《贝家花园》《西山情未了》,通过戏剧手法生动再现了那段充满艰险与信念的岁月。剧目在北京市海淀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的指导下创作完成,以艺术形式将红色历史转化为鲜活教材,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感染力与传播力。
演出结束后,北京化工大学原副校长、本次活动总导演丁巨元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组织革命老区文艺团体走进高校,旨在引导青年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奋发图强。他强调,从1840年以来的民族屈辱,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是一段充满牺牲与奋斗的历程。青年学子应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报国之志,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
本次演出是“抗战老区文艺汇演”系列的收官之作。整个系列活动自8月启动以来,先后在丰台区文化馆、海淀鼎好大厦、301医院及北京化工大学等地举办了五场演出,涵盖舞台剧、合唱音乐会等多种形式,参与演出团体涵盖延安大学鲁艺学院、延安之声合唱团、山西省文化名家梁桂星工作室、北京紫燕堂艺术团、保定初心艺术团等十余家单位,累计参演人员超过200人。
系列活动不仅探索了“艺术党课”与“大思政课”融合的新路径,也通过红色文艺作品进机关、进社区、进医院、进校园,拓宽了党史学习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提供了生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