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小木偶,大舞台,国际范,新时尚 ——解读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文旅传奇与时代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23 17:26:45  浏览量:1

福建泉州木偶戏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古老与新生”的文化叙事。从千年传承的历史根脉,到剧团建设与国潮化探索,再到文旅融合与国际传播,它在守护传统的同时,勇于与当下对话。泉州因木偶戏而更显底蕴深厚;木偶戏也因泉州而获得更广阔的传播舞台,两者相辅相成。

今天,当演员提着木偶丝线表演时,牵动的不仅是舞台上的木偶人物,更是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泉州提线木偶戏“不鼓自鸣”,见证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觉,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写下新篇章。

“泉州提线木偶戏真神奇!”9月12日,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专场演出结束后,几位小学生争相议论。舞台上,小沙弥挥舞着手中的禅杖跌跌撞撞地下山,钟馗则威风凛凛地斩妖驱邪,惟妙惟肖的动作让观众惊叹不已。孩子们好奇地追问:“木偶怎么会拿东西?演员是怎么操纵的?”演员们在台上边演示边解答,观众席上掌声与笑声此起彼伏。

这一幕不仅是艺术与童心的对话,更是千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生动注脚。从古称“悬丝傀儡”的巫文化遗存,到当下“为一出戏来一座城”的文旅现象,泉州提线木偶戏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与民俗共生,与百姓同频。在守正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它正走向一个全新的时刻。

传世范本:千年古戏的悠长根脉

泉州木偶戏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是我国最早具备完整表演功能的戏剧形态之一。自汉代萌芽,至唐代兴盛,晋唐之际随中原移民南迁而在闽南扎根,至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广泛流行。宋元明清到民国,历千年而不绝。作为古称“悬丝傀儡”的遗存,它不仅是中国古老戏剧的重要分支,更是全球提线木偶艺术的稀世范本。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副会长、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表示:“泉州傀儡戏既是闽南民俗的活化石,也是中国木偶戏的正宗样本。”

历经千年沉淀,泉州提线木偶戏形成了丰富的艺术体系。泉州提线木偶戏保存了大量传统剧目与曲牌,据统计,目前仍存700余出传统折子与套目,有配套的曲牌300余支,构成了独特的“傀儡调”声腔。傀儡调在音律与表现上既与南音、泉腔有亲缘联系,又融合了佛、道两教的音乐语境,表现出既古朴又富有地方韵味的特征——那种既苍凉又婉转的旋律,常常能够穿透不同地域观众的听觉经验,激发情感共鸣。“当我第一次听到‘傀儡调’,那种既苍凉又婉转的旋律让我心头一震。”来自北京的游客陈女士在泉州观看演出后感叹,“它和我在北方戏曲里听到的旋律虽有不同,却同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泉州木偶戏的魅力,更在于表演技艺的精妙。提线木偶尤具代表性,操偶人通过数十根丝线,可让木偶完成走跳、翻滚、挥剑乃至换装等复杂动作,甚至能模拟人物的神态与情绪。观众常常在惊叹之余忘记木偶的身份,仿佛在与一个活生生的角色相遇。正如老艺人所言:“木偶不是木头,而是有灵魂的角色。只有把心注入其中,它才能真正活过来。”

“没有哪个泉州人没看过傀儡戏。”这句话虽略显夸张,却足见其在泉州百姓生活中的分量。作为传统“嘉礼戏”,泉州木偶戏长期活跃于婚丧嫁娶、节庆祭祀。偶头雕刻、服饰缝制、操偶技法等工艺,承载着民间的吉祥祈愿与审美偏好,是社会信仰的具象表达。

凭借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技艺,泉州提线木偶戏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又成为福建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十大优秀案例”。同时也在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副主席的洪世键表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生命力,在于它既古老又年轻。”古老的,是承载千年记忆的一根丝线与一声傀儡调;年轻的,则是它在新时代舞台上与观众共鸣的鲜活姿态。

中国名片:从守正创新到文明互鉴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生命力,离不开剧团数十年的持续打造和一代代艺人的接力传承。建团70余年的泉州市木偶剧团,曾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央视春晚等重要舞台亮相,出访8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余次,成为中国木偶艺术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剧团老演员林晓军说:“当我看到外国观众起立鼓掌时,心里特别自豪,那一刻,我知道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操偶人,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要守住千年的艺术根基,靠的不是一代人的努力,而是薪火相传的坚守。2012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青年演员的成长路径也因此更为清晰。提线木偶的操作需要掌握十几种复杂的“线规”,从手指、手腕到全身的协调,每一步都要反复磨练。青年演员张耀华坦言:“刚开始学的时候,手指磨破了好几层皮,可当木偶在舞台上做出一个完整动作,观众为之喝彩,那种成就感让我觉得一切都值。”老中青三代同台的传承格局,让这门艺术在坚实的根基上不断生长。

与此同时,泉州市木偶剧团也在不断寻求创新活化的路径。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剧目的呈现方式上,也体现在演出的机制设计上。自2016年起,剧团在泉州古城嘉礼馆推出常态化公益演出,从最初的每年200场逐步增加到300余场免费演出,再到如今的低价票惠民演出,他们用5年的坚持,培育了稳固的观众基础。“很多人是花20元走进剧场的,从第一次出于新鲜,到后来慢慢成了忠实观众。”洪世键笑言,这种“惠民价换口碑”的方式,最终不仅赢得了观众,更赢得了市场。

泉州提线木偶与机器狗一同亮相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洪世键供图

在剧场里,观众不仅仅是“看戏”的角色。演出结束后,演员常常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合影,还会邀请观众亲自上手操作木偶。剧院还设置文旅产品展售、雕像打卡拍照、VR(虚拟现实)体验点和盖章打卡等环节,让观众在看戏之外,也能把木偶艺术带回家。

值得注意的是,泉州提线木偶戏的观众构成早已突破只有儿童的局限。根据泉州市木偶剧团调研,几年来,前来观看泉州提线木偶戏演出的观众85%以上为各地的年轻人,他们往往带着探寻传统文化的兴趣走进剧场,最终被精湛的技艺和多元化的舞台形式所吸引。他们既是当下文旅消费的主力军,也是传统艺术复兴的主要推手。观众的反馈也印证了这一点——有人评价“这是一种高级艺术,而非简单的娱乐”,有人直言“看提线木偶戏比想象中更震撼”。这一现实有力地纠正了外界“提线木偶戏只是给孩子看的”刻板印象,使其真正以全龄段艺术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

剧团还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今年4月全国南戏展演期间,泉州市木偶剧团的机器狗一亮相就引发广泛关注,随后受邀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暑假期间,为了提升青少年儿童观众的观剧体验,剧团将两台机器狗投入到剧场的演出互动中。现在,机器狗与传统木偶戏一起参加各类活动已逐渐成为常态,这一形式也将助力提线木偶戏更好地传播。

此外,泉州市木偶剧团积极顺应新的传播方式,鼓励观众拍照录像,并乐见演出片段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传播。网友留言“手都因鼓掌拍麻了”“木偶真有灵魂”,这些好评成为最有力的宣传语,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时代密码:文化自信点亮传承之路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当代价值,并不只在舞台表演与文化产业层面,它更深层次的影响体现在文旅融合与国际传播的广阔舞台上。作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为木偶戏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提线木偶戏又反过来成为城市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剧院演出的亮眼数据,最直观地折射了这种融合的成功。2024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全年演出近900场,吸引观众45万人次,门票收入2200余万元;2025年春节期间,7天完成94场演出,迎来3.2万名观众,票房突破200万元,创下历史新高。截至9月14日,今年剧院演出场次684场,票房收入1437万元,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正如一位戏迷在社交平台所写:“看提线木偶戏就像是泉州旅行的必修课,没有它,旅程就是不完整的。”取得这样的成绩在戏曲界并不普遍,也让“为了一出戏来一座城”的“泉州现象”成为现实。

这股观剧热潮不仅推动了文旅消费,更让提线木偶戏成为泉州的文化IP符号。这一现象的背后,是长期的市场培育与文化自觉。剧团坚持低价票惠民政策,剧目兼顾传统与创新,注重观演互动与服务体验,让观众在看戏之外收获全方位感受。如今市场红火,正是得益于剧团长期的市场培育与市场运作。新媒体传播也使木偶戏“破圈”,走进年轻人的视野。文化与旅游在此交融,既滋养了艺术,也带动了产业。

“泉州提线木偶戏能有今天的发展,与泉州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傅亦轩评价,“剧院在各方面的准备都很用心,凡事都以观众为本,泉州市木偶剧院为观众设置了一个敞开的演出环境。”在他看来,剧院敢于让观众拍照发朋友圈,敢于拥抱新媒体,实际上是对传统的一次解放,也让木偶戏真正走进年轻一代的视野。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