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宽:95后小三毛的逆袭,在滑稽戏舞台上激活海派笑料
发布时间:2025-09-24 09:04:08 浏览量:2
当95后演员薛宽在《三毛学生意》的舞台上裹着破棉袄翻滚跌扑,用地道苏北话喊出“要吃饭哉”时,兰心大戏院的两千多名观众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位被称作“滑稽新锐”的年轻人,正以三代同饰“三毛”的突破、传统与新潮的碰撞,在上海滑稽戏的舞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舞台上:从新人到“三毛”,用细节磨出经典
薛宽与滑稽戏的缘分,藏在上海弄堂的烟火气里。爷爷每天接他放学时递来的油墩子,清晨巷口飘来的光明牛奶香,这些刻在记忆里的上海味道,成了他理解滑稽艺术的最初密码。入行后,前辈们“滑稽戏要接地气,先懂生活气”的教诲,更让他坚定了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表演理念。
真正让薛宽脱颖而出的,是经典滑稽戏《三毛学生意》中的“小三毛”一角。这部脱胎于张乐平漫画、由滑稽大师打造的剧目,是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的看家经典[__LINK_ICON]。为了演好这个苦中作乐的少年,薛宽下足了“笨功夫”:跟着语言老师打磨苏北话发音,确保每一句台词都地道鲜活;反复观看老版演出录像,模仿前辈的身段神态却不照搬;甚至特意去体验老上海的市井生活,感受三毛所处的时代氛围。
当他与80后演员薛文彬、资深艺术家同台,以三代“三毛”的阵容亮相时,舞台上的他既有少年人的灵动,又带着角色特有的坚韧。从街头乞讨的窘迫到学做生意的笨拙,从被欺负时的委屈到不服输的倔强,薛宽用细腻的表情和生动的肢体语言,让这个经典角色在年轻观众心中有了新的模样。这场演出不仅成了沪语热后的又一海派文化盛事,更让“95后三毛”薛宽的名字被戏迷牢记。
创新中:为老艺术注入年轻基因
在薛宽看来,“传承不是守旧,经典需要鲜活”。面对脱口秀、相声等艺术形式的冲击,他清醒地意识到,滑稽戏要吸引年轻观众,必须接上当下的生活地气。他发现年轻人追捧的喜剧作品,往往离不开职场烦恼、地铁通勤、外卖日常这些共鸣点,而传统滑稽戏对这些现代生活场景的涉猎还不够多。
带着这份思考,薛宽开始在表演中尝试融合创新。在经典独脚戏复排中,他会悄悄加入年轻人熟悉的网络热词,让老段子焕发新趣味;在亲子场演出里,他结合魔术、小丑互动等元素,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展现沪语魅力;甚至在抖音等平台,他主动分享演出幕后和即兴表演片段,用“在线表演三毛”的短视频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他的努力正在开花结果:不少年轻人因为他的表演走进剧场,第一次感受到滑稽戏的魅力;有观众在演出后留言,“原来滑稽戏不是只有爷爷奶奶才看的,年轻人也能笑出声、有共鸣”。正如他期待的那样,当滑稽戏能产出让年轻人津津乐道的金句,当看滑稽戏成为一种“时髦”,这门老艺术自然能代代相传。
生活里:扎根传统的追光者
舞台下的薛宽,始终保持着对前辈的谦逊与对传承的敬畏。作为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的青年演员,他珍惜每一次与名家合作的机会,无论是舒悦执导时的悉心指导,还是王汝刚等前辈的艺术点拨,他都一一记在心里,化作成长的养分。
他也从未忘记滑稽戏的“根”。在演出之余,他常去社区和学校做沪语推广,教孩子们说上海话、唱滑稽小调,用年轻人的方式传递海派文化。他说:“爷爷当年说‘上海的小囡要懂上海味道’,现在我觉得,上海的艺术也要让年轻人懂、年轻人爱。”这份对传统的坚守,让这个95后青年在浮躁的行业里保持着难得的沉稳。
从弄堂里的上海小囡到舞台上的“三毛”,从传统戏里的新人到创新路上的探索者,薛宽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年轻一代不是传统艺术的旁观者,而是传承创新的主力军。正如《三毛学生意》里那个永远向阳的少年,这位95后滑稽新锐,正带着对艺术的热爱,在上海滑稽戏的舞台上,一步步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