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
发布时间:2025-09-24 09:48:22 浏览量:2
让非遗“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举行
9月16日至21日,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与时代同行”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万达小镇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来自22个省区市的206项非遗项目、500余位非遗传承人,共同呈现了一场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盛宴。
非遗融入生活
本届活动创新打造了“五好非遗大集”——“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将非遗深度嵌入生活场景,让非遗可感、可知、可参与。在尤公广场、苗年广场、鼓楼广场、锦鸡广场沿线街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常山战鼓、安塞腰鼓、英歌舞等,游客不仅可以观看表演,还能亲手体验蜡染、造纸等传统技艺,非遗正从“被观看”走向“被体验”。
“梆梆梆……”清脆的棒槌声在非遗市集上回荡,河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捶草印花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朱秀云的徒弟姚春玲,正专注地在白布上摆放草叶,随后挥动木槌,草叶的脉络与汁液便如画般印染在布面,留下大自然最本真的印记。“我们用的是当地的野草。布匹可做成围巾、手帕、桌布等,环保又独特。”姚春玲说,他们还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激发更多年轻人对非遗技艺的兴趣。
在非遗美食区,各地特色美食吸引了很多游客。“作为长期生活在贵州的陕西人,能在这里吃到正宗的肉夹馍太难得了。”在潼关肉夹馍摊位,一位游客一边品尝一边赞叹。
来自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已经连续4年参加丹寨非遗周。“这是展示非遗项目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高光友说,不少嘉宾参观后表达了合作意向,希望将彝族漆器引入文旅消费新场景。
科技助力非遗保护传承
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是数字技术与非遗的深度融合。
步入万达小镇,科技感扑面而来。“敲击鼓面,屏幕上的英歌舞表演者便舞动起来,随着敲击速度的变快,屏幕上的舞姿也变得多姿多彩,太震撼了。”来自广东的游客廖女士兴奋地分享。
由中央美术学院、京东方艺云、风语筑、光禹莱特、宇宙猜想等联合呈现的“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体验新空间”,运用AR、全息等技术,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游客向泥塑“吹气”,触发数字泥咕咕呈现出春燕报丰、骏马奋蹄等图景;在数字交互光影技术的加持下,贵州山水与苗族蜡染元素融汇成一幅流动的艺术画卷;开发的丝绸纹样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模型,可通过手绘输入生成千变万化的纹饰……科技不仅提升了观赏性,更降低了参与门槛,吸引年轻人主动探索非遗之美。
活动期间,贵州非遗数字馆正式上线。依托数字孪生、AI等技术,该馆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互动传播与成果转化,让非遗突破时空限制,探索非遗传承的新形态。
非遗的传承,不在于复制过去,而在于创造未来。在“非遗T台秀”上,设计师将苗绣、蜡染、苏锦等传统工艺融入现代时装设计,古老纹样在聚光灯下焕发时尚光彩,赢得阵阵掌声。越来越多传承人开始探索产品设计、品牌运营与市场推广的新路径,让非遗从“手工艺品”升级为“生活方式产品”。
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非遗+旅游”是本届年会的重要议题。活动中,《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2025》发布,系统梳理了2024年度我国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发展脉络与重点成果。“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与会嘉宾表示,通过旅游,非遗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活动期间,丹寨县迎来了客流高峰。据统计,9月16日至21日,全县共接待游客22.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5亿元,“非遗+旅游”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引擎。
“传承是最好的保护与发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在主旨发言中指出,非遗的活态传承,关键在于融入当代生活。通过内容再造、IP转化与产业融合,非遗不仅能够打造具有中国文化辨识度的现代产品,也能增加传承人的收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从而实现从“遗产”向“资源”、从“保护对象”到“文化生产力”的转化。
“这次活动,增加了我传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信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非遗技艺,苗族银饰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一位年轻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说。(本报记者 王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