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舞 蟹膏肥美 银川丰收画卷里
发布时间:2025-09-24 15:20:06 浏览量:1
鲜活的小龙虾。
葡园秋韵,醉美丰收。
红彤彤的西红柿。
金秋时节,银川市处处涌动着丰收的热潮。兴庆区探索“稻虾共作”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金凤区田间地头粮食满仓、蔬菜鲜嫩,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位农民的脸上;西夏区以葡萄产业为纽带,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灵武市长枣挂满枝头,红彤彤的果实成为农民增收的“甜蜜产业”;贺兰县多元发展瓜果种植与水产养殖,特色产业呈现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永宁县依托蔬菜和渔业养殖的优势品类,以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种养产业为丰收季再添亮色……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以特色农业为抓手,在守护生态底色的同时激活产业动能,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塞上大地徐徐铺展。
01
兴庆区 稻下养虾 生态农业透着鲜
九月秋风里,赤心田乡村旅游度假区一派“红火”景象。60亩试验稻田中,稻穗轻摇,水波荡漾,工作人员拉起地笼,鲜活的小龙虾顺势出水,蹦跳着泛起诱人的红褐色。“丰收喽!”伴着吆喝声,一筐筐小龙虾被运至田边。这批小龙虾平均每斤15至17尾,体型匀称、色泽鲜亮。田里采用的“稻虾共作”模式,实现了一田两用和生态循环:稻田为小龙虾提供饵料与栖息环境,小龙虾则负责除虫除草,其排泄物还能肥田,形成“稻养虾、虾肥稻”的良性生态链。
这幅稻虾双收的喜人画面,正是兴庆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今年,兴庆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万亩,以冷凉蔬菜集群建设为重点,完成1063栋老旧温室改造,上半年蔬菜播种面积达4.8万亩,产量达9.2万吨,有力保障了蔬菜的稳定供应。
水产业也取得丰硕成果,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西部虾蟹产业发展大会暨首届虾蟹美食节,吸引138名全国水产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及外籍嘉宾参与,为西北地区虾蟹产业现代化升级树立了新标杆。同时,兴庆区全力推进现代设施渔业基地建设,深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合作,共同打造国家新品种“阳澄湖1号”中华绒螯蟹示范基地暨黄河大闸蟹生态养殖园,助力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02
金凤区 都市菜篮满当当 稳稳的幸福装满仓
金凤区的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鸣作响,农民忙碌穿梭,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良田镇,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种植的大白菜喜获丰收,并通过高效冷链物流迅速运往北京、上海等地;和顺新村西红柿交易市场价格稳定,种植户收益可观,一户承包两栋大棚预计收入可达七八万元;森淼生态旅游区的螃蟹养殖基地也迎来丰收,今年养殖规模扩大至550亩,投放蟹苗1万斤,预计总产量将突破10万斤,未来还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
今年金凤区蔬菜瓜果种植实现显著增长,总面积达4.2万亩,同比增长19.2%,产量6.6万吨,同比增长12.8%。西瓜种植面积1.2万亩,同比增长81.5%;草莓种植885亩,同比增长5%,产量1327吨,同比增长5%。
今年金凤区粮食生产态势良好,种植面积达25179亩,同比增长8.6%。其中,春小麦收获1773亩,播种面积同比增长18.2%;玉米播种21779亩,同比增长6.8%;水稻播种1627亩,同比增长25%。
金凤区以一次又一次的丰收,绘就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03
西夏区 葡萄+文旅 秋天的仪式感拿捏了
9月20日,西夏区2025年“农民丰收节”暨“葡园秋韵 醉美丰收”庆祝活动在镇北堡镇昊苑村举行,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参与。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鼓乐表演《盛世丰年》、花儿演唱《五谷丰登》等文艺节目,展现了西夏区农民满满的获得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彩的“村BA”篮球赛洋溢着乡村运动的活力;百家丰收宴热闹开席,“西夏区第一锅”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引人垂涎;插秧接力、摸鱼等丰收趣味运动会项目更是妙趣横生,现场笑声不断。
据了解,今年下半年西夏区农作物收获总面积20.27万亩,预计总产量15.35万吨,总产值达5.81亿元。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88万亩,预计产量1.73万吨;籽粒玉米种植面积12.02万亩,预计产量9.02万吨;蔬菜种植0.67万亩,预计产量1.88万吨;葡萄种植4.6万亩,预计产量2.7万吨。
近年来,西夏区聚焦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村治理与共同富裕,深度融合葡萄酒、枸杞、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等特色资源,成功打造了镇北堡葡萄酒文旅产业带、南梁枸杞田园综合体、兴泾镇设施蔬菜基地等一批标杆项目,并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良性发展格局。
04
灵武市 长枣C位出道 电商快车直送全国
9月末,灵武市的田间地头,累累果实压弯枝头,空气中飘散着作物的香气,沁人心脾。在临河镇上桥村的长枣销售基地,工人们正忙碌地采摘熟透的灵武长枣。这些长枣颗颗饱满,咬一口鲜嫩多汁。基地内,等待装货的大货车早已排满场地,准备将新鲜长枣迅速发往全国各地商超,以最短时间送达消费者手中。
“这种模式已持续多年。我们基地建立了完善的冷链保鲜和运输体系,并与全国多家大型商超和农贸市场建立了稳定销售渠道,每年长枣一到销售期,根本不愁卖。”宁夏星耀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尚介绍。除商超直采外,村里还推行“电商+物流+直播带货”模式,消费者可从源头直接购买,省去中间环节,大幅缩短从采摘到餐桌的时间。销售旺季以来,该基地日销售量约达2万斤,已成为灵武长枣的重要集散销售基地。
此外,灵武市的特色蔬菜也进入采摘高峰期。通过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暨韭菜旅游节、“黄河金岸·醉美梧桐”文旅节等活动,以“文旅+农业”模式拓宽外销渠道。灵武市还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邀请客商实地考察,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品种结构,产品远销陕西、甘肃、北京、上海等地。同时,培育了“莎妃”蜜瓜、“尚品上滩”韭菜等品牌,通过订单农业稳定产销关系,每年签订订单超过15万吨,占总产量80%以上,实现“品牌带销量、销量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我们整合新型经营主体资源,推动资金、技术、品牌深度融合,通过订单收购、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8000户小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灵武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灵武市特色瓜菜产业流转土地超过1.2万亩,土地流转亩均费用1300元,累计实现流转收入1560万元,提供劳务用工20万人次,工资性收入超过2800万元。截至8月,产业经营性收入达6.74亿元,有效提升了种植户的收益水平。
05
贺兰县 水产果蔬配齐 承包味蕾上的狂欢
贺兰县乡村的田埂间,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漾起层层金色波浪;温室大棚内,鲜红的番茄缀满枝头,翠绿的黄瓜垂挂藤蔓,指尖轻触便能感受到水润清甜。仓库里,村民们正忙着分拣刚采收的西红柿、梅豆和黄瓜,欢声笑语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与区位优势,贺兰县构建起“种、养、游”多元融合的现代农业新生态。全县蔬菜与粮食种植总面积达54.96万亩,年产量超过67万吨,实现“四季不断档、常年有鲜菜”。其中,宁夏菜心质嫩甘甜,畅销粤港地区;丁北西芹茎粗脆嫩,深受客商欢迎;番茄果圆色艳、沙瓤多汁,成为市场抢手货;辣椒品类丰富,兼具鲜食与加工价值;西蓝花富含硒元素,备受南方消费者青睐。
此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5.8万亩,年繁育苗种18亿尾,成功培育出加州鲈等名特优品种,黄河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全国领先,渔业年产值达9.47亿元。奶牛存栏量达5万头,生鲜乳年产量20.8万吨,成母牛单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优源润泽牧业更获评国家级奶牛核心育种场。
当前,贺兰县正以绿色高质高效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全力培育更多“叫得响、卖得好”的农产品品牌,奋力书写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06
永宁县 盐碱地里“炫”海鲜 丰收甜蜜等你来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今年,永宁县农业喜获丰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38.57万亩。蔬菜产业持续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围绕辣椒、番茄、香芹、山药、西蓝花、蜜薯和鲜食玉米七大单品,永宁县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发展路径,特色蔬菜种植面积达4.44万亩。全年蔬菜及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共36万亩,产量约60万吨。
“盐碱地里养海鲜”成为永宁县一张崭新的农业名片。通过引导渔业养殖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永宁县大力推广鲈鱼、虾蟹等名优水产品养殖,今年共引进南美白对虾虾苗860万尾、罗氏沼虾虾苗60万尾,渔业面积达1.29万亩,有效提升了名特优新水产品占比和渔业经济效益。
此外,永宁县还聚焦葡萄酒全产业链发展,编制《加快推进新时代新征程闽宁镇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永宁县葡萄酒产业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目前,全县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2.4万亩,上半年实现销售额超1亿元,销售量达230万瓶。
记者 梁小雨 李阳阳 肖梦琪 刘嘉怡 刘旭卓 李鲲鹏
图片均由 记者 梁小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