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边城往事(26)一一新同事小杨
发布时间:2025-09-26 15:54:34 浏览量:1
2018年3月中旬,我正和居民们一起补植辖区道路中间的桑树。这里的土质不好,前两年种下的树成活率只有五成左右,每年都得补植,才能保证绿树成荫。
正忙得满头大汗时,街道办的电话打了过来,说要给社区新分配一名干部,让我派车去接。我当即让办公室的小徐去了。
大概半小时后,小徐开车回来了。车门打开,下来一个二十多岁、身材清瘦的小伙子。小徐把他领到我面前介绍说,这是新分来的干部。
小伙子赶紧上前,有些紧张地跟我握手:“书记,您好!我叫杨xx。”
我简单问了他几句情况,就让小徐先带他回社区,等我忙完手头的活,再给他安排工作和生活上的事。
快到中午时,我回到办公室,把小杨叫了进来。他显得有些拘谨,我让他坐,他才轻轻地在沙发上坐下。
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是云南丽江的彝族小伙,响应边疆建设的号召,和几个老乡一起来到了这里,被分到了我们社区。他的老乡们,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去了警务站,有的去了乡镇,只有他一个人被分到了社区。
我笑着对他说:“你运气不错,社区的条件比乡镇好。我在乡镇干了17年,才调回社区呢。”
他脸上露出了笑容:“路上听徐哥说了,您是个好书记。能来这里工作,是我的福气。以后我一定好好干,不让您失望。”
我提醒他,社区工作很辛苦,任务量大,晚上还得值班巡逻,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他立刻站起身:“书记您放心,我是农民的孩子,在外闯荡过几年,什么苦都不怕。”
我心里暗暗赞许,农民的孩子能吃苦,这就足够了。
我让小徐把我旁边的办公室腾出来,摆上两张高低床,让他们俩住在一起。这样小徐也能多带带他,让他尽快适应这里的环境和工作生活。
住宿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吃饭。我带着小杨到社区旁边的食堂,跟老板说他是新来的干部,暂时还没发工资,先记账,等发了工资再一起结。老板很爽快地答应了。
吃住都安排妥当了,就该分配工作了。社区之前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由稳定干事负责,任务很重,他一直喊累。小杨来了,这项工作就交给了他。
小杨脑子很灵活,上手非常快,没几天就能独立开展工作了,而且做得认真负责。作为一名本科生,他能力出众,还针对流动人口管理创新了不少方法,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
从那以后,县里来检查工作,街道办总把人往我们社区带,就是因为放心这里的工作质量。小杨不仅工作认真,和办公室同事们的关系也处得特别好。
小杨的几个老乡经常来社区找他玩,有时候太晚了,就挤在他床上一起睡。年轻人都爱喝酒,他们常常在宿舍里小酌几杯。
我大多数晚上都在社区值班,对此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闹事就行。毕竟他们离家万里,和自己的彝族同胞聚在一起喝点酒,也符合他们的民族习惯。
一开始小杨还不好意思,好几次邀请我一起,都被我拒绝了。我只跟他说,喝酒可以,但不能闹事。
后来,他那些老乡见了我,也都很客气,没有了生疏感。
春节的时候,想到小杨一个人在社区过年,除夕夜我就把他叫到了家里,做了一桌丰盛的菜,还开了一瓶好酒。我们边吃边聊边看春晚,一起过了年。
一年后,小杨说他父母在老家不放心,想接过来一起住,却没有住处,问我能不能帮忙申请一套公租房。我跟街道的领导打了招呼,帮他申请到了一套80平米的公租房,直到他后来买了房才搬走。
又过了两年,小杨谈了个在临近乡镇上班的同族姑娘,他们在老家举办了婚礼。回来之后,社区的干部们都起哄,让他在新疆再办一次。小杨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觉得婚礼是人生大事,能得到朋友和同事们的祝福也是好事儿。知道他刚结婚花销大,手头不宽裕,就组织社区干部们先凑了份子钱,在辖区的风情园订了个大包厢。
小杨两口子、他的彝族老乡们还有社区干部,几十个人欢聚一堂。在维吾尔族餐厅里,大家边吃边喝边跳边唱,时而跳维吾尔族舞蹈,时而跳彝族的转圈舞,气氛热闹非凡。
小杨的一个老乡喝多了,给我敬酒的时候激动地说:“小杨总跟我们说您对他好,说您比他爸妈还亲,就像他的第二个爹。”
后来他们过彝族年,每次都邀请我去家里做客。一喝酒,就总有人说类似的话,让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2021年9月底,因为工作调动,我离开了原来的社区。但小杨依旧时常给我打电话,问候我的工作和生活。
每年除夕,他都会带着妻子来家里拜年,一起喝几杯酒,祝福新年快乐。
2024年1月,我带着居民在大棚上干活时, 因用刀过大拉断了绑扎棉帘子的钢丝,从三四米高的棚顶上重重的摔了下去,反弹力导致身体多处骨折,被紧急送进医院抢救。小杨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匆匆忙忙赶到医院,看到我脸色苍白地躺在病床上,他的紧张和焦急都写在了脸上。
2023年8月,小杨参加了县直单位的考试,并且被录取了。他开心得像个孩子,第一时间跑到我办公室报喜,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念叨着这些年我对他的照顾和帮助。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我分内的事。在民族地区,大家本来就应该像一家人一样,团结一心,这样就没有干不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