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舞台“四连发”,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邓武权教授团队糖尿病足研究成果亮相EASD
发布时间:2025-09-26 17:21:23 浏览量:1
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 DFU)是糖尿病最严重、治疗最棘手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被称为“沉默的杀手”。DFU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照护负担。
面对这一全球性临床挑战,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邓武权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糖尿病慢性创面愈合机制与治疗策略研究,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
近日,团队迎来多项重要突破,四项聚焦线粒体功能与血管再生机制的研究成果,悉数亮相2025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并作口头发言。同时,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与科技成果奖励方面频传捷报,充分展现了团队在该领域的深厚积累、创新活力与国际影响力。
聚焦线粒体:四项研究系统揭示糖尿病足难愈新机制
EASD年会是国际糖尿病领域的权威学术会议,邓武权教授团队此次入选的四项研究均位于“糖尿病足病原机制”专题,该专题全球仅遴选8项研究进行口头报告。
这四项研究层层递进,从免疫炎症、上皮再生、血管生成及细胞能量代谢等多个层面,揭示了线粒体功能失调在糖尿病创面愈合障碍中的中心地位,并提出了多靶点干预策略。这些突破性发现为未来开发更有效、更精准的DFU治疗手段奠定了坚实基础,预示着患者有望迎来截肢风险降低、愈合周期缩短、治疗效率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的新希望。
该课题组关于糖尿病创面的研究受到了世界各方研究者的关注,受到课题组长期合作者Dirk Hochlenert(德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足工作组副主席,糖尿病足部溃疡跨学科治疗策略专家)以及Edward Jude(英国塔梅塞德总医院内分泌和糖尿病科主任,高级内分泌专家,欧洲糖尿病足病研究协会主席,欧洲伤口管理协会理事会成员,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英国医学会、英国糖尿病协会成员)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
厚积薄发:坚实平台支撑与系统研究成果
耀眼成绩的背后,是该团队多年来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领域的深厚积累与不懈探索。
近期,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课题《中枢AZGP1通过交感神经信号传导调控外周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将研究视角从外周延伸至中枢神经系统,探索“脑-皮肤轴”在DFU中的作用。团队成员邓丽玲博士获得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雄激素受体调控H4K12乳酸化修饰介导线粒体代谢重编程在糖尿病创面愈合中的机制研究》,则深入探讨了性别差异和表观遗传调控在DFU中的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也获得肯定,邓武权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完成的“代谢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智慧防治体系的构建及示范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表明团队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基础探索,更注重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致力于构建集预防、诊断、治疗、管理于一体的智慧防治模式,让科研最终服务于人民健康。
不久前,邓武权教授荣获第六届“王正国创伤医学奖”优秀医师奖。作为重庆市糖尿病防治中心主任,他领导的团队长期锚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足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策略。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糖尿病免疫微环境调控、血管新生障碍的分子机制、线粒体代谢异常与重编程、神经病变与创面修复的关联,以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等。
立足临床,面向未来:科研成果惠及广大患者
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区域内分泌疾病诊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不仅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和技术,更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临床经验的医护科研团队。
目前,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正沿着“基础发现-技术开发-临床验证”的路径稳步推进。例如,基于外泌体的智能药物递送系统、靶向关键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筛选,以及老药新用的治疗策略等,将为实现糖尿病足的个体化、精准化、微创化治疗提供全新的“武器库”,最终造福广大糖尿病患者。
从国际权威学术舞台的精彩亮相,到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坚实支撑,从省部级科技奖励的社会认可,到个人荣誉的专业肯定,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邓武权教授团队以其严谨的科研态度、创新的科学思维和扎实的临床功底,在征服糖尿病足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未来,随着团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创新成果的持续转化,这支扎根西部的科研临床劲旅,必将在降低我国糖尿病足致残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助力更多患者告别“足”痛阴霾,迈向健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