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昔日敌手共舞,威尔士亲王号的亡灵在哭泣/Hi,伊丽莎白,当你在凝望深渊,深渊也在凝望你
发布时间:2025-09-26 23:59:08 浏览量:1
南中国海的海底,锈蚀的巨舰与840个亡灵,静观着历史如何被现实政治背叛。
2025年6月,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高调访问新加坡,其舰载F-35B战斗机首次由日本航空自卫队飞行员驾驶升空,完成联合训练。这一幕被西方媒体渲染为“印太战略深化”“盟友协同强化”的象征。
然而,在这片曾被战火吞噬的南中国海,历史的幽灵从未远去——84年前的同一片海域,“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正缓缓沉入海底,带走了840名英国水兵的生命,也揭开了大英帝国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终结序幕。
01 历史伤痕,威尔士亲王号的沉没
1941年12月10日,就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的第三天,日本帝国海军航空兵在无空中掩护的情况下,以陆基轰炸机和鱼雷机协同作战,成功击沉了英国远东舰队旗舰“威尔士亲王号”与“反击号”战列巡洋舰。
这是人类海战史上首次由空中力量独立击沉航行中的主力战列舰,标志着“大舰巨炮”时代的落幕,也暴露了西方列强在亚太地区战略误判与军事懈怠的致命代价。
在这场被称为“马来海战”的战役中,“威尔士亲王号”共被6枚鱼雷和1枚炸弹命中,舰体严重倾斜,最终在关丹以东海域沉没。包括舰队总司令菲利普斯上将在内的840名官兵阵亡,仅有约700人获救。
而就在三天前的珍珠港事件中,美军已有2403名美国军民丧生,太平洋舰队44艘船舰被击沉。
幸存者回忆,日本飞机在击沉战舰后并未立即停止攻击,部分落水士兵遭扫射,救援船只亦受袭扰。尽管未形成系统性战俘虐待事件(因沉没迅速、位置偏远),但多名幸存者在战后证词中提及被俘期间遭受非人待遇,部分人员在后续转移中死于日军战俘营的恶劣条件。
02 战略失忆,历史如何被现实背叛
这场惨败本应成为西方反思殖民霸权、正视亚洲新兴军事力量的警钟。然而,今日的叙事却悄然扭曲。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战略界不断重塑太平洋战争的历史记忆。2025年3月29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赴硫磺岛出席美日战死者悼念仪式时公然宣称:“我们不会忘记在硫磺岛作战的美国和日本士兵展现出的勇敢精神。这种精神,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以及美日两国的盟友关系间永垂不朽,他们的英勇事迹永不褪色。”
赫格塞思进一步强调:“美国和日本军人在硫磺岛的英勇事迹将永载史册”,要“牢记美日双方士兵的勇敢精神”,这种精神“在美日盟友关系中永垂不朽”。
美国国防部长在多个国际场合公开称赞“日本在维护地区稳定中的关键作用”,将二战战败国包装为“民主盟友的典范”,却对南京大屠杀、巴丹死亡行军、强征“慰安妇”等系统性战争罪行轻描淡写,甚至默许日本右翼势力推动历史教科书篡改。
在美日联合声明中,“侵略”“殖民”“战争责任”等词汇被彻底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共同价值观”“自由开放的印太”。
更令人不安的是,西方正积极推动日本军事正常化。F-35战机部署、远程导弹研发、航母化改装“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美国不仅未加遏制,反而提供技术支持与政治背书。
当日本飞行员驾驶F-35B从“威尔士亲王号”航母起飞时,历史的讽刺达到了顶点:当年用九七式舰攻机投下致命鱼雷的帝国航空队,如今以“盟友”身份重返战场,而受害者却在遗忘中沉默。
03 盟友合唱,历史修正主义的合谋
这种历史修正主义并非美国独有,而已成为所谓“民主同盟”的共识。英国领导人在二战期间虽与日本作战,但近年来的地缘政治考量已使英国选择性地遗忘历史。
而韩国前总统潘基文更是公开宣称:“韩国必须跟日本交朋友,很难视中国为朋友,俄罗斯也绝对不是朋友。”他对日本殖民统治轻描淡写:“被日本殖民统治了35年,女性们受到了伤害,虽然无法原谅,但这是帝国时代发生的事情,当时不适用国际法。”
潘基文还为日本辩护称:“应该说日本其实已经道歉了。金大中当总统时的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已经道歉了。”
与此同时,韩国前任总统尹锡悦在2023年3月1日出席“三一抗日独立运动104周年”纪念仪式时,公然声称:“日本已从军国主义侵略者转变为携手合作的伙伴,不追究历史责任。”
更令人发指的是,尹锡悦政府公布“二战强征劳工对日索赔第三方代赔方案”,拟由韩方设立公共赔偿基金,由韩国企业筹款替日本赔偿受害者。这种由受害者后代为加害者买单的行为,堪称国际关系史上罕见的自我羞辱。
04 玩火自焚,历史回响的警示
这不是简单的军事合作,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历史清算。欧美正在用现实利益,出卖战后秩序的道德根基。它们选择性遗忘: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对珍珠港、对马来亚、对菲律宾的“偷袭”,才将世界拖入全面战争;也正是西方长期纵容日本扩张,才酿成1941年的惨剧。
如今,它们却鼓吹“以攻代守”“先发制人”,将中国塑造为“新的威胁”,实则为日本重新武装提供借口。
“威尔士亲王号”的沉没,本是一面镜子,照见傲慢与轻敌的代价。但今日的英国,却让同名航母驶向曾经的坟墓,与昔日敌人并肩巡航。这不是和解,而是背叛。当欧美将日本重新推上军事前台,它们是否意识到:那个曾被它们亲手击败的幽灵,正借“民主同盟”之名悄然复活?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84年前,英国因战略短视、轻视空中力量、迷信战列舰无敌而付出惨重代价;今天,美国若继续以意识形态划线,拉拢军国主义残余对抗区域国家,终将发现:它们所扶持的力量,终将反噬其自身所宣称的“规则”与“和平”。
“威尔士亲王号”的残骸至今沉睡海底,锈蚀的炮塔指向天空,仿佛在无声质问:当权力与记忆一同腐朽,谁来为未来守夜?
玩火者,必自焚。这不是预言,而是历史的回响。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残骸已成为受保护的海军遗址,英国皇家海军会定期更新海面上的白色标识浮标。然而,这片海底墓地也未能幸免于劫难——2014年,金属回收商使用炸药对残骸进行非法爆破,只为获取珍贵的低本底钢材。
这种钢材因其在核爆前生产而辐射本底低,在科研和医疗领域价值高昂。历史的遗骸不仅被遗忘,更被掠夺。
附录:以下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及其相关事件期间(1941年11月26日至12月10日)的每日大事记对照表,记录了日本海军、美国海军和英国海军的主要行动与关键事件。此表重点聚焦于日本联合舰队的行动、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应对,以及英国远东舰队“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被击沉的过程。
日本偷袭珍珠港至“威尔士亲王”号沉没每日大事记(1941年11月26日 - 12月10日)
日期日本海军行动美国海军行动英国海军行动关键事件与损失摘要1941年11月26日由6艘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为主力的突击舰队,在南云忠一中将指挥下,自千岛群岛的单冠湾秘密启航,取道商船稀少的北航线,向夏威夷进发。舰队实施严格的无线电静默。珍珠港内的太平洋舰队主力(包括8艘战列舰)大多在港内,处于常态戒备状态,未察觉到日本舰队的逼近。英国远东舰队主力驻扎在新加坡。其最新型的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舰“反击”号已于12月2日抵达新加坡,以威慑日本。序幕阶段: 日本突击舰队开始其秘密航渡。美军和英军均未发现其动向。1941年12月2日突击舰队与先遣舰队同时收到大本营指令,确认12月8日(东京时间)为攻击日。命令为“攀登新高山1208”。--最终确认: 偷袭计划进入最后执行阶段。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凌晨:舰队抵达瓦胡岛以北约230海里处的预定出击点。 6:00:第一攻击波183架飞机起飞。 7:15:第二攻击波171架飞机起飞。 7:55-9:45:两个波次的飞机对珍珠港内的舰艇、瓦胡岛上的机场等目标发动猛烈攻击。清晨:珍珠港正值星期日,大部分官兵休假,毫无戒备。 7:55后:港内舰队和岛上机场遭突袭,仓促应战。 著名电文:“珍珠港遭空袭,这不是演习!”。驻新加坡的英国远东舰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关注太平洋局势发展。珍珠港遭偷袭: 美军损失:亚利桑那号等4艘战列舰被击沉或倾覆,4艘遭重创;总计约20艘舰船沉没或受损;飞机被毁约188架,受损155架;官兵伤亡约3681人(其中2403人阵亡)。 日军损失:损失飞机29架,小型潜艇5艘,人员伤亡轻微。1941年12月8日(东京时间;珍珠港时间为12月7日)日本正式对美、英宣战。突击舰队在完成攻击后,开始撤离返航。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发表演说,称今天是“国耻日”,并对日宣战。英国正式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美国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12月9日日军在东南亚的进攻全面展开。为消除海上威胁,日军航空部队开始搜寻并准备攻击英国远东舰队的主力舰。太平洋舰队残存力量开始组织救援和防御。为拦截日军的登陆部队,“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在舰队司令汤姆·菲利普斯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新加坡港出击,前往马来亚东部海域。英舰出击: 英国Z舰队(威尔士亲王号为旗舰)试图主动出击,但缺乏空中掩护。1941年12月10日日本海军第22航空战队在马来亚关丹附近海域发现英国Z舰队。 11:13起:日军出动超过85架飞机(鱼雷攻击机和轰炸机),对“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发起多波次攻击。-上午:“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在马来亚东海岸遭到日军航空兵集中攻击。 约12:30,“反击”号先被多条鱼雷命中后沉没。 约13:20,已遭重创的“威尔士亲王”号倾覆沉没。“威尔士亲王”号与“反击”号被击沉: 英军损失:两艘主力舰沉没,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中将和舰长里奇上校以下约840名官兵阵亡。 此战证明:在没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战列舰难以抵御航空兵的攻击,标志着海战方式的根本转变。这张时间表清晰地展示了在短短两周内,太平洋战场的战略格局如何被彻底颠覆。
战术胜利与战略失误:日本偷袭珍珠港在战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战略上却唤醒了美国强大的工业和经济潜力,使其全面投入二战,最终注定了日本法西斯的败局。
海权思想的革命:珍珠港的惨痛教训和“威尔士亲王”号的迅速沉没,共同宣告了航母舰载机取代战列舰成为海军主力的时代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