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玉舞丝路,和美和田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新疆和田!

发布时间:2025-09-27 13:15:24  浏览量:1

籽籽相拥,瓣瓣同心。在文化润疆的深入推进下,用好新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文旅融合走深走实,促进各民族交流互动,是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9月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新疆·和田篇,将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20:00档首播。本期节目将聚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这里南枕“万山之祖”的巍巍昆仑,北入驼印蜿蜒的茫茫大漠,山、河、沙、绿相融,多元文化和合生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74项,还有2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期节目中,央视主持人龙洋和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将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通过赛乃姆(和田赛乃姆)、呼麦(哈萨克族呼麦)、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和田玉玉雕、维吾尔族馕制作技艺(和田果西格尔地)、维吾尔族卡瓦甫(烤鱼)、俄罗斯族踢踏舞等特色非遗,解锁藏在玉石纹路、烟火气息与足尖节奏里的文化密码。

赛乃姆

(和田赛乃姆)

赛乃姆是广泛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舞蹈,其舞姿韵律与古代西域乐舞一脉相承,堪称维吾尔族舞蹈的重要基础形态。随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不同地区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和田赛乃姆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无论是节庆时欢腾的聚会,还是婚庆中温馨的场面,赛乃姆(和田赛乃姆)都是当地民众表达情感、传递喜悦的重要方式。

赛乃姆(和田赛乃姆)承载着人们劳动、生活的真实印记,舞蹈动作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如模仿姑娘摘葡萄、小伙子种地等。在表演形式上,赛乃姆(和田赛乃姆)以自由灵活见长,通常众人围坐成圈,乐队位于一侧伴奏,舞者居中即兴舞蹈,可一人独舞、双人对舞或众人共舞,音乐伴奏以达甫手鼓为核心,其鼓点节奏变化主导整个舞蹈的进程。

在新编舞蹈《和田赛乃姆》中,和田地区新玉歌舞团从舞蹈动作、队形、表演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融入驼队、山水等地域特色,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注入了现代活力。

呼麦(哈萨克族呼麦)、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哈萨克族沃尔铁克

呼麦(哈萨克族呼麦)、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等诞生于游牧生活的沃土,凝聚着哈萨克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在逐水草而居的漫长岁月中,他们以歌声记录草原的辽阔变迁,以舞姿展现马背民族的豪迈情怀。

△沃尔铁克、呼麦、冬不拉

呼麦(哈萨克族呼麦),以低音、中音、哨音和低高音四种唱法,模拟自然声响,与高山草原遥相呼应,宛如天地对话;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通过指尖灵活拨弦,演绎出草原的辽阔苍茫和牧民的细腻情感;哈萨克族沃尔铁克象征着不畏艰难、勇毅前行的“头羊精神”;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意为“黑色的走马”,舞姿矫健奔放,既模仿骏马奔驰的雄姿,又融合男子的豪迈与女子的轻盈,是哈萨克族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

这些非遗是哈萨克族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的鲜活载体,它们共同串联起一部流淌不息的草原史诗。在文化润疆的春风化雨中,吉林与新疆通过呼麦艺术互鉴共建,冬不拉与“黑走马”舞蹈也从草原走向国际舞台,展现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磅礴力量,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注脚。

和田玉玉雕

和田玉的故事,早在万年之前便已开篇。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斧,以和田青玉为材,印证着玉石与人类文明的早期联结。和田玉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类之一,始终承载着温润如玉的东方美学。

△玉雕作品《灵芝瓶》(左)和《九龙罐》(右)

山赋其形,匠予其神。和田玉玉雕的技艺核心,在于因材施艺与精工细作的相得益彰,其制作流程涵盖选料、问料、出坯、绘形、粗雕、细雕、细致刻画、上面、抛光等多道技艺。高51.5厘米的玉雕作品《灵芝瓶》,耗时3年,用110公斤的和田玉籽料雕刻而成,其素面的打磨纯靠眼力;玉雕作品《九龙罐》,罐外周围的雕龙与罐身服帖,细看每一条龙身的厚度也一致……这些无不体现着传承人顺“玉”而为的艺术功力。

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的支持协调下,传承人马学武积极推动校企合作,通过合作办学拓宽学生对玉雕艺术的认知。此外,他还创新设计出可翻盖、滑动的玉牌,玉雕作品的应用场景因此变得更为丰富。和田玉玉雕在守正与创新中不断突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新疆的烧烤盛宴

新疆的烧烤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维吾尔族先民通过烤制保存食物,方便携带以果腹充饥;随着绿洲农业的发展,烧烤食材日益丰富,逐渐形成了游牧文化与绿洲文化交融的饮食特色;时至今日,以烧烤为主角的宴席更是成为节庆、待客的重要选择,传递着新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圆圆的烤包子,象征着团圆、和谐与圆满,维吾尔族馕制作技艺(和田果西格尔地)用最质朴的方式,把土地的馈赠、匠心的坚守和家的温暖,融入金黄酥香的滋味里;维吾尔族烤羊肉选用新鲜的小羊羔肉,肉串三分肥七分瘦,仅需用到盐、孜然、辣子面三味调料,彰显着对食材本味的坚守;维吾尔族卡瓦甫(烤鱼)外皮焦脆、鱼肉香嫩,源自汉代塔里木盆地渔猎文明的活态传承。

△维吾尔族馕制作技艺(和田果西格尔地)

如今,馕坑里、火堆旁的烧烤,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味觉符号。这烟火气里,藏着新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厚情谊,也让草原的羊肉、绿洲的瓜果、水里的鲜鱼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俄罗斯族踢踏舞

俄罗斯族踢踏舞是新疆传统民间舞蹈之一,受众广泛,充满感染力。节庆时跳、聚会时跳,音乐一响,男女老少闻声起舞,每一个踢踏舞步都精准捕捉着情绪的脉搏,让心底的喜悦与热情顺着足尖的韵律自然流淌。

传统的俄罗斯族踢踏舞包含踩踏、点踢、拍打、蹲跳等经典动作,根据不同场合还会相应调整。平日里团聚,以轻松、自由的基础踢踏步伐为主,重在人人参与和即兴发挥的乐趣;新人结婚时,更注重协调性、仪式感,以跳踢踏舞送祝福,如双臂打开的旋转寓意拥抱幸福,众人环绕新人共舞寓意绵长祝福;传统节日或大型庆典时,舞步更显热烈奔放。

传承人阿娜退休后坚持每日晨练,开办培训班培养数百名学员,还努力传承宫廷舞蹈分支,为踢踏舞注入新的生命力。

朱海峰带领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踢踏舞团,创新性地将飞行员“踩舵”训练与踢踏舞“踩踏”技巧相融合,踏出青春节拍,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上,用325人的整齐舞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节奏”。

近期,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约特干故城举办,活动以“文化润疆,非遗添彩”为主题,汇聚全国非遗精华,呈现各地在非遗保护、传承与交流方面的丰硕成果,绘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绚丽画卷。

9月27日20:00档,央视综合频道(CCTV-1),《非遗里的中国》新疆·和田篇,让我们以非遗为钥,铺展开多元一体的文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