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赣超”舞台上的“新余力量”

发布时间:2025-09-29 22:07:10  浏览量:1

夜幕降临,新余市体育中心化作一片沸腾的海洋,赣超联赛迎来关键对决。赛场之上,战歌擂动,声浪如潮,勾勒出一幅竞技、热血与责任交织的宏大画卷。

绿茵场上,球员们如离弦之箭,为每一次进攻拼尽全力,为每一次防守奋不顾身。汗水浸透战袍,激烈对抗中展现的是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与对胜利的炽热渴望,他们用奔跑诠释着足球的魅力与荣耀。

看台之上,万千球迷的呐喊助威汇成磅礴声浪,此起彼伏。旗帜挥舞,热浪翻涌,每一次精妙配合与射门都引发现场震天欢呼。这山呼海啸般的支持,是赛场最动人的背景音,也是激励球员奋勇向前的无尽力量。

而在沸腾的赛场内外,安保人员目光如炬,沉稳巡视,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医疗团队严阵以待,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状况,他们的默默守护是赛事顺利进行的坚实基础。

这是9月28日晚,赣超联赛八强淘汰赛第二回合新余队对九江队的比赛场景。自2025年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举办以来,跨越77天、经历6个主场的新余,始终沉浸在这般欢腾而有序的赛场氛围当中。

绿茵场上

奋力拼搏洒汗水

9月28日晚,2025年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赣超”)八强淘汰赛(第二回合)较量在新余市体育中心进行。主场作战的新余队止步于四强之外,为首次“赣超”之旅画上了句号。在新余队挽手向全场球迷致谢离场时,全场观众对这支战斗至最后一刻、将“钢铁意志”“天工精神”刻进骨子里的新余队报以最热烈的掌声。正如网友“新余之星”留言所说:“新余队的赣超联赛之旅,是一部团结拼搏、奋斗不息的成长史诗,每一步都镌刻着‘胜不骄,败不馁’的坚韧和超越胜负的体育精神。”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过往的一个个难忘瞬间——

7月13日夜晚,新余市体育中心灯火通明,新余队蔡子阳那一脚石破天惊的射门,划破了“赣超”联赛的寂静夜空。那既是新余的首粒进球,也是“赣超”联赛的首粒进球,更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声音。

8月10日,萍乡市奥林匹克中心,新余队李永康的远射、邹文杰的头球,少一人作战的钢铁防线……那是怎样的一场胜利?不只是三分,更是一曲用意志谱写的凯歌。

9月13日,新余主场迎战萍乡,在全场球迷山呼海啸般的助威中,新余队杨树芃面对萍乡四名防守球员,起脚远射,帮助新余队扳平比分,现场球迷为之沸腾!新余队也以积分榜1分的优势,成功获得赣南赛区最后一个晋级名额。

就在9月28日,新余队场上球员经过104分钟的鏖战,把比赛悬念留至最后一秒。这种在逆境中咬牙坚持、永不言败的作风,完美展现了新余力量,正是新余城市精神最生动的写照。它源于这座城市作为钢城的基因——百炼成钢,淬火重生。正如一位现场球迷动情所言:“我们看到的是一块城市‘钢铁’在省级赛场上最炽热的锻造过程。”

每一次落后时的不馁,每一次扳平时的呐喊,每一次拼到极限的防守,都藏着对城市荣誉的坚守。大学刚毕业的11号队员蔡子阳为了球队的战绩,辞去在外地的工作,全身心投入训练备战和比赛;新入队的92号队员刘宏涛,收到家乡球队的召唤,毅然花钱将自己的青训工作交托他人管理,自己只身来到新余,为球队的最后两场比赛付出了所有。“我们的球员来自各行各业,在此要感谢球员们的牺牲和付出,他们有人牺牲业余时间和个人利益,投入训练和比赛,为新余赢得荣光付出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新余队主教练黄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赣超”的比赛,早已超越了胜负。从7月19日新余主场,赛后新余队将象征着友谊与尊重的“仙女湖有机鱼”赠予远道而来的抚州队员,再到八分之一决赛新余九江两地球迷相互夹道欢迎的盛大场景。这一刻,胜负早已不再重要,唯有体育精神与兄弟情谊在绿茵场上温暖流淌。

赛场内外

万众一心燃激情

体育赛事是凝聚城市精神、铸造城市品格的“熔炉”,而赣超联赛,让新余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在呐喊与助威中愈发鲜明。

7月19日晚,新余市体育中心看台挤满了观众。“赣超”第二轮,新余队主场迎战抚州队,上万名球迷自发组成助威团,挥舞着手臂,有节奏地呼喊口号。比赛十分胶着,双方球员积极拼抢。最终,两队以0:0战平。但比比赛结果更重要的,是球迷们展现出的无比热情。66岁球迷邓先生告诉记者:“新余足球运动氛围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有传统,大家都热爱踢球,就喜欢到赛场上驰骋。”

历时11周的赛事,数以百万计的市民全程参与,经历了一次从球场看客到城市主角的完美蜕变。而新余球迷的表现,诠释了什么是“人人当好东道主”的精神。

9月19日晚,市体育馆内,一场为新余队助威的啦啦队彩排在此火热上演。数百名球迷身着统一的蓝色队服,汇聚成一片蓝色的“海洋”。鼓手用力敲击手中的战鼓,旗手高高挥舞着鲜艳的新余队旗帜。整齐划一的助威口号从球迷们口中迸发,嘹亮的加油歌曲洪亮而又坚定。

这场由新余市球迷协会发起的彩排,已连续训练三天,准备了“新余加油”“新余必胜”等10多个加油口号和《新余战歌》《团结就是力量》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参与彩排的球迷来自各行各业,有上班族、个体经营户,也有学生、退休老人,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年仅6岁。

新余,这座被称为“钢城”的工业城市,骨子里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9月21日,新余1200名球迷身穿统一蓝色助威服,挥舞旗帜,高唱战歌,搭乘高铁专列赶赴九江,到客场为新余队加油助威。这支庞大的助威队伍,成为球队最坚实的后盾。

在9月13日的新余主场,两万六千余名球迷齐唱《歌唱祖国》,嘹亮歌声响彻场馆上空的画面刷爆新华社、央视频、新余发布公众号等平台,让我们见证了一次足球与爱国热情的完美融合。

在赣超联赛的带动下,新余的城市凝聚力空前高涨。球迷胡莉在采访中表示:“我觉得能成为新余队的‘第12人’感到非常荣幸,我希望我们是新余队最强的后盾,让我们的声音回荡在整个球场。”

这种众志成城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足球场上。它融入在城市血脉中,成为紧急时刻最强大的力量。赛场之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位推动,关心关注,赛前协调会、赛后复盘会的有序推进,如同精密齿轮般运转,既保障了赛事顺利进行,更展现了新余“高效、有序”的城市治理能力,让城市精神在细节中闪光。来自教体、公安、城管、消防、医疗、宣传、文旅等全市多个部门的协同保障,无数工作人员昼夜坚守、默默奉献,确保“零停电、零故障”,共同铸就了赛事的精彩与安全。安保人员李师傅说:“在主场的每场比赛,我们都要仔细查验各类票证,严防无关人员进入赛场,确保赛事有条不紊地进行。”

随着赛事的持续火爆,新余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归属感和自豪感日益显现。数据显示:6个主场比赛,新余市主场球迷人数稳步攀升,从首轮的不足万人,到9月28日突破2.3万人。赛事支持率持续高涨,从首轮的81.33%,上升到第二轮的86.61%,再到八强赛第二回合的94.16%,体现出新余市民对球队和城市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乘势而上

赛事经济焕活力

“赣超”的火爆,不仅体现在球场内外,还带动了新余体育产业的发展。最直观的表现便是体育用品迎来购买潮。“赣超”带旺了生意,这些天来买球衣、球鞋、护膝等用品的顾客明显多了。”一家体育用品店老板郭先生高兴地说道。

以足球之名,点燃城市夜经济。绿茵场外,不仅文旅集市上各式摊位惹人注目,还有全市各大体育场馆、露天球场,无数体育运动爱好者挥汗如雨、奋勇拼搏,也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夜市摊主潘巧云笑着说:“这里球迷和市民游客众多,我们在这里摆摊,生意还不错。”

远在30公里外的分宜电厂螺蛳小镇特色景区,游客们一边吃美食、喝啤酒,一边看“赣超”转播赛事,不时欢呼雀跃、举杯同饮。

赣超联赛作为一个省级顶级IP,为新余提供了一个唤醒城市精神、展示城市形象的绝佳平台。通过球队的优异表现和一系列配套的城市宣传活动,“新余”这个名字伴随着“浪漫七夕地,天工开物城”的美誉,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广度在大江南北传播。

77天12场比赛,新余人民所展现的团结、拼搏、文明的形象,直接提升了外界对新余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好感。人们通过赣超联赛认识了这座既拥有厚重工业底蕴,又充满现代激情与创新活力的城市。赛事期间,从市领导到普通市民,从企业到社会组织,全城上下心系一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截至9月28日,赣超联赛新余赛区共开展6场比赛,根据立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赛事监测评估报告,赣超联赛新余赛区现场观赛总人数超过11.5万人,媒体关注度增幅超90%,创造总经济效益1.12亿元,城市影响力、市民自豪感不断增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这种“同频共振”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是比任何奖杯都更为宝贵的城市财富。

“赣超”赛事期间,新余市积极推动文体旅联动,深挖赛事经济潜能,仙女湖、洪阳洞、金石山等各大景区针对参赛选手和球迷朋友推出专属福利及优惠大礼包,全市近30家餐饮、住宿、商贸等市场主体,“赣超”球迷凭赛事门票享折扣优惠。可喜的是,赛事期间,来到新余的外地游客明显增多。比赛场馆周边商户营收增长明显,平均增速超过36%。其中餐饮行业增加最多,当日营收较往常增长60.12%,其次是住宿行业,当日营收较往常增加43.33%。交通行业、休闲娱乐行业则分别平均增长20.01%、19.39%。

77天12场比赛,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对赛事的密集报道,以及社交媒体上“为新余队加油”的话题热潮,让新余的城市品牌得到了亿万级的曝光。数据显示,比赛期间,新余市相关话题网络提及量累计超过4.91亿次,较往常增长超过50%。同时,全市网络曝光及搜索热度均创新高。

终场哨声虽已响起,但新余的足球故事与城市发展征程仍在继续。这场绿色的足球风暴已然过去,但它为新余留下的品牌资产和精神动力,必将持续赋能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让“浪漫七夕地,天工开物城”的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说再见,不说永远!

新余,明年“赣超”再见!

文字:记者 胡春俊 王若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