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柏青近况曝光,即将回归舞台,他只做两件事,再演苏轼悼念亡妻
发布时间:2025-09-30 01:11:41 浏览量:1
总之要说的事
重庆大剧院九月末贴出《苏堤春晓》海报,十月二十四到二十五两场,主演里面有辛柏青,这个名字一出来,大家都明白他回到台上了。朱媛媛走后四个多月,很多人担心他,不发声,不露面,连社交账号也停了。现在有了正式演出安排,至少证明他身体还行,精神也撑住了。
小标题 继续活下去
和朋友断了联系是他自己的选择。刘天池说不敢打扰他,怕多问一句话就戳到痛处。蒋勤勤送去一百斤大米和水果,辛柏青父母出来接,客气几句又退回屋里,他们怕想起儿媳忍不住哭。家里这些细节,外人听着都难受,更别说当事人。可是日子不会停,孩子要上学,饭要做,老人要照顾,逃不开。辛柏青不说话,把所有精力放到排练里,他明白靠工作才能稳住自己。
“他只有两个念头,排戏,陪家人“
《苏堤春晓》去年在北京首演过,口碑不错,这回进中国艺术节算是官方认定的好剧。辛柏青演苏轼,要从年轻演到老,难度大。为了弄清楚人物,他去四川看东坡故里,翻资料,看碑刻,连方言都学。观众记得最清楚的桥段是苏轼悼念亡妻,他一句“不思量,自难忘”,舞台下很多人跟着掉眼泪。那时朱媛媛还在,可谁都没想到台词会变成现实。
朱媛媛抗癌五年,对外一句没说。她继续拍戏,片场走路慢,动作抖,但镜头一开就调整到位。她觉得自己活着就得干活,这才是演员。辛柏青听医生说情况不乐观,就减少外勤,陪她跑医院,挡记者,做饭给她吃。他们俩从大学一路走到现在,没绯闻,没有作秀,只有实打实的日常。有人说这样的感情太稀少,其实不过是彼此撑着不松手。
“朱媛媛走在五月十七日, 享年五十一岁“
她走那天,北京下了小雨。追悼会低调,剧团同事站满一排,没有媒体拍进现场。辛柏青一夜白头,这是目击者的原话。之后他把所有合同推掉,关机回家,只留下最基本的联络方式给经纪人。那段时间他基本不说话,晚上一根烟接一根烟,天亮了就给女儿做早饭,再送去上学,回来陪父母。外人见不到他,就开始担心,网上谣言也多,他都不回应。
小标题 回到台上
剧团七月重排《苏堤春晓》,导演本来准备换人,结果辛柏青主动回到排练室。他说自己不能一直躲,戏还在,观众还在,家里也需要收入。排练第一天,他站在舞台中间,半天一句词都说不出,导演让他休息,他摇头坚持。慢慢地,台词又顺了,眼神有了劲。演员同行说,人只有在做熟练的事时才放松,他也一样。
“他不是忘了痛, 而是痛已经长在身上, 带着一起走“
重庆两场演出宣传一出,评论区一片加油。有粉丝说,到时候不送花不喊名,安静看完就行。也有人提醒观众不要当面提朱媛媛,这一点剧团同意,给所有票务都打了招呼。辛柏青也希望观众只是看戏,不必把私人痛苦当谈资。
回头看看周围的普通人,中年以后面临的大事往往是失去。父母年纪大了,朋友病了,配偶出意外,谁都逃不过。有人沉默,在岗位上继续干一天算一天;有人用旅行、健身、养花来分散注意力;有人彻底垮掉。辛柏青的做法给一点普通启示,先把最基本的责任扛住,再慢慢修复情绪,别指望一夜好起来。
小标题 路还长
剧团给他的排期排到明年三月,后面还安排巡演。他说先做好这一步,别想太远。女儿十七岁,马上高考,家里需要稳定。父母身体也要看病,钱不能断。舞台能让他暂时忘掉私事,观众也能从他的表演里找到共鸣,这是双赢。
“只要他还站在灯光下, 我们就知道他撑住了“
对读这篇文字的上班族和退休老人来说,辛柏青的故事不是励志鸡汤,就是一个活样本:坏事来了,先稳住,再慢慢熬。哭可以哭,停下来可以,但最后得往前挪一步。你要挣钱养自己,养家人,或者养一只猫,这都是理由。
演出那两天,重庆晚上会转凉。如果你正好在城里,有空就买张票去看看。不用带花,不用喊号子,找个座位静静坐着,看他一句一句念苏轼的词,或许你会想起自己的亲人,也或许只是单纯被剧情打动。灯灭了,鼓掌完就回家,生活总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