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县中频繁分班:在“过线率”重压下,我们为何丢了朋友?

发布时间:2025-09-25 02:59:19  浏览量:1

东部某寄宿制县中,高中三年至少要经历九次分班——换教室、换宿舍、换老师成常态。17岁的小诗在班级降为“差班”后崩溃,怕被新同学排挤;高一退学的崔敬直言“没朋友,同学都很虚伪”;连“模范生”韩智也拒绝社交,觉得“聊天浪费学习时间”。在“过线率”至上的县中里,频繁分班正让学生提前陷入“原子化”,友谊成了奢侈品。

这所县中并非个例。为提升本科过线率,多数生源较差的县中都会选择“疯狂分班”:按成绩分重点班与普通班,老师也被划阵营比拼,甚至有学校一学期分班四次。除了分班,学校还批量“制造”艺术生——500人的年级里400人学艺术,与机构合作“薄利多销”;鼓励学生改学俄语、日语,只因“从头教起更容易提分”。

但这套“保命手段”,却让学生陷入困境。分班打乱班级凝聚力,学生不愿当班委、不在乎流动红旗,连教师节贺卡都日渐稀少;“原住民”与新同学矛盾频发,老师也难免偏爱旧生。更残酷的是,频繁重组让学生不敢投入感情,“刚认全人就又要分开”,小诗怕冲突、崔敬怕社交,更多人只敢找固定饭搭子,友谊成了“易碎品”。

而成绩背后的迷茫更甚。这所县中的学生,大多属于高考本科过线率之外的61%——小诗焦虑“研究生都找不到工作,我考不上本科怎么办”,崔敬退学后做HR,发现“满屏本科简历,却要一个高中生筛选”。他们的梦想被简化成“考大学”,却没人告诉他们“考大学后该做什么”,连“想当舞蹈老师”的小诗,也因艺考老师一句“够呛”放弃想法。

分班或许能短期刺激竞争,但当校园里只剩“好班/差班”的二元划分,当学生连稳定的同伴都没有,这样的成长是否完整?你认为,县中该如何在提升成绩与守护学生情感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