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原来真相如此!为什么印度电影动不动就跳舞?一跳就是10分钟

发布时间:2025-10-03 19:47:11  浏览量:1


有时候看印度电影真的很崩溃,一群人,不管是谈着恋爱、吵着架,还是干着正事,说着说着就毫无征兆地唱起来、跳起来了?而且一跳还不是一两分钟的事,场面宏大,服装华丽,一整就是个“十分钟大制作”,让不少第一次看的观众摸不着头脑,甚至觉得有点“尬”。

这到底是为啥?难道印度人民的日常就是这样,一言不合就跳舞吗?

舞蹈不是凭空而来

时间往前倒,倒得久一点,回到它的文化源头上去。舞蹈在印度,首先是一种信仰,一种与神沟通的方式。

在印度的神话体系里,有一位地位极高的主神,舞蹈之神湿婆 (Shiva) 。

这位大神可了不得,他的一支舞就能代表宇宙的循环,从创造到毁灭,全在舞步之间。

在印度人看来,舞蹈不是凡人的娱乐,而是神圣的、带有宇宙法则力量的行为。

所以,用舞蹈来取悦神明,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就成了一种流传了数千年的传统。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舞蹈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这种对舞蹈的崇拜,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神话里,而是完全融入了印度人的日常生活。

在印度,无论是盛大的宗教仪式、热闹的节日庆典,还是重要的家庭聚会,比如婚礼、丰收节,都少不了舞蹈的身影。

舞蹈是他们表达喜悦、悲伤、爱慕等各种情感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

所以,当一个民族几千年来都习惯于用跳舞来沟通神灵、表达情感时,把它搬上大银幕,对他们来说就再正常不过了。

电影里的舞蹈,并不是导演凭空想出来的“奇葩”点子,而是对他们真实文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化再现。

这就像咱们的武侠片里大侠们总要飞檐走壁一样,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是观众一看就懂、内心无比认同的东西。

不跳舞,那才不“印度”呢。

当电影遇上舞蹈

当电影传到印度之后,把舞蹈加进去,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但是,电影里的歌舞能发展到今天这样几乎“无舞不成片”的程度,背后还有几个非常现实和聪明的原因。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印度电影里的舞蹈,都不是随便乱跳的。它们往往出现在剧情的关键节点上,用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者表达角色极其强烈的情感。

很多时候,角色的内心活动特别复杂,比如男女主角一见钟情时的那种内心小鹿乱撞、天旋地转的感觉,或者久别重逢时的激动与狂喜,光靠几句台词根本说不清楚,甚至会显得苍白无力。

这时候,一段精心编排、音乐动感的歌舞就能把那种感觉给烘托出来,让观众瞬间感同身受,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原因,跟以前的社会环境有关系。

在早期的印度社会,文化相对保守,电影审查制度也比较严格,直接表现男女之间亲密接触的镜头是不被允许的。

那导演想表达主角们之间那种干柴烈火般的爱情怎么办呢?聪明的印度电影人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用舞蹈来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替代。

这样一来,既能通过审查,又能让观众心领神会,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当然也有商业考量。电影毕竟是个产业,是要赚钱的。

在印度电影发展的早期,制片方发现了一个“流量密码”。当时很多观众文化水平不高,如果一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密集的对话,他们可能会觉得枯燥,甚至看不懂。

但是,热闹华丽的歌舞不一样,它简单直接,充满娱乐性,谁都能欣赏。

所以,在电影里加入几段歌舞,就像给一顿正餐配上了甜点和饮料,能极大地调节影片节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而且,早期的电影时长比较短,为了让观众觉得值回票价,制片方也会用大段的歌舞来填充时间。

久而久之,观众也养成了这种观影习惯,买票进电影院,既是看故事,也是看大场面的歌舞秀。

没有歌舞的电影,反而可能会被认为“料不够足”呢 。

就这样,源于信仰的舞蹈传统,在电影这个现代媒介里,找到了艺术表达、规避审查和商业成功的完美结合点,最终成为了印度电影一个牢不可破的标志。

宝莱坞歌舞的“变形记”

不过,你可能会说,现在电影里那些舞蹈看起来很现代啊,跟咱们前面说的宗教仪式可不太一样。

没错,因为印度电影里的舞蹈,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老古董,而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吸收融合的“生命体”。

如果说早期的舞蹈更多是为神而跳,那么今天的宝莱坞歌舞,则更多是为观众而跳,它经历了一场华丽的“变形记”。

最初,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有声电影初期,印度电影里的舞蹈确实还带着浓厚的传统戏剧和古典舞蹈的影子。

比如像卡塔克舞 (Kathak)、婆罗多舞 (Bharatanatyam) 这些经典的印度古典舞形式,经常被直接搬上银幕。

那时候的舞蹈,动作典雅,表情含蓄,更多的是在服务于一种古典的审美。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二战后,西方流行文化开始涌入印度,好莱坞的歌舞片、爵士乐、摇滚乐给印度电影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灵感。

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不能把这些新潮、动感的元素和自己的传统结合起来呢?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融合创新就开始了。

宝莱坞的音乐人开始在传统的印度曲调(拉格)中加入爵士和摇滚的节奏,舞蹈编导们也开始在古典舞的优雅身段中,融入百老汇式的华丽队形和更具表现力的动作。

到了七八十年代,迪斯科热潮席卷全球,宝莱坞更是全面拥抱这种风格。再往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嘻哈、街舞、现代舞、电子舞曲等各种你能想到的西方舞蹈和音乐元素,都被宝莱坞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了进来。

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宝莱坞歌舞风格:它有一个印度传统文化的内核,但外面包裹着一层极其华丽、现代和全球化的外衣。

舞蹈动作越来越外放、大胆,场面调度越来越复杂,服装道具也越来越奢华。

可以说,宝莱坞歌舞的演变史,就是一部印度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史。它从一个相对封闭的、服务于本土审美的艺术形式,逐渐变成了一种跨文化的、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娱乐产品。

如今,宝莱坞舞蹈已经自成一派,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爱好者和学习者,它本身就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