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老娘舅!李九松落葬福寿园,舞台碑前那只小狗,藏着上海人的回忆

发布时间:2025-10-04 09:39:45  浏览量:1

“再见,老娘舅。”2020年11月19日的上海福寿园,这句轻声的道别在钟灵苑反复响起。百余位亲友、同事捧着白菊,送86岁的李九松最后一程。这位塑造了“老娘舅”经典形象的滑稽表演艺术家,终究还是离开了他热爱的舞台——但纪念碑上那张熟悉的笑脸,台阶下那只小狗雕塑,还有现场循环播放的《老娘舅》片段,都在诉说着:他从未走远。

从三岁客串到“老娘舅”:他的一辈子,都在逗上海人笑

李九松的艺术人生,从娘胎里就带着“戏味儿”。出身演艺之家的他,三岁就被抱上舞台客串角色,七八岁敢独自登台表演,十三岁正式拜师学艺时,已经能把小配角演得活灵活现。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李九松天生就是吃“滑稽饭”的料——作为捧哏演员,他口齿伶俐却不抢戏,动作夸张却不油腻,塑造的小人物总带着股憨态可掬的亲切感,像邻居家那个热心肠的老伯伯。

真正让他成为“上海人家喻户晓的老娘舅”,是上世纪90年代的情景喜剧《老娘舅》。在这部剧里,他饰演的“老娘舅”没架子、接地气,邻里吵架他上门调解,家庭矛盾他耐心劝说,一句“侬覅急,慢慢讲”,温柔得像自家长辈。那时候上海人家的晚饭时间,几乎都伴着《老娘舅》的笑声,连小朋友都知道“有事儿找老娘舅”。

而这背后,是他和王汝刚四十年的黄金搭档。从《头头是道》里的默契配合,到《请保姆》《征婚》里的爆笑对手戏,两人一个捧、一个逗,把滑稽戏的魅力发挥到极致。王汝刚后来回忆:“九松老师对戏特别较真,哪怕一句台词的语气不对,他都要拉着我反复磨,直到满意为止。” 可私下里,李九松从不摆前辈架子,青年演员忘词了,他笑着打圆场;新人紧张了,他递上一杯热茶,说“别怕,舞台就是自家客厅”。

落葬现场:舞台碑、小狗雕塑,全是他的“心头好”

福寿园的落葬仪式没有太多繁文缛节,却处处藏着心意。李九松的纪念碑设计成了简洁的舞台样式——黑色的碑体像幕布,右侧嵌着他最经典的照片:穿着中山装,嘴角上扬,眼神温和,就像刚在《老娘舅》里调解完纠纷,笑着看向镜头。旁边还摆着他夫人的照片,一如生前两人相濡以沫的模样。

最让人泪目的是纪念碑台阶下那只小狗雕塑。熟悉李九松的人都知道,他一辈子喜欢小动物,尤其疼家里的小狗。工作人员说:“这是家属特意要求放的,说老娘舅走的时候,最惦记的就是家里的狗,放这儿陪着他,就像他还在家里一样。” 阳光洒在雕塑上,恍惚间好像能看见“老娘舅”蹲在地上,温柔地摸小狗的头。

仪式上,轻柔的音乐伴着《老娘舅》的经典片段缓缓流淌。当屏幕里出现“老娘舅”劝架的画面,台下不少老观众红了眼眶——有人想起小时候搬着小板凳追更的日子,有人记得爸妈边看边笑说“这就是我们弄堂的事”。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抹着眼泪说:“以前每次看《老娘舅》,都觉得日子特别有滋味,现在他走了,好像少了点什么。”

追思会上:王汝刚哭忆四十年友情,“他是艺坛不老松”

“人间老顽童,艺坛不老松。”追思会上,这句挽联道尽了李九松的一生。作为相伴四十年的搭档,王汝刚站在台上,一开口就红了眼眶:“九松老师对艺术从来不计较得失,有次我们排戏到半夜,他低血糖犯了,吃块糖又接着来,说‘观众等着看,不能耽误’。”

他还说起一件小事:有次外地演出,后台道具坏了,李九松二话不说蹲在地上修,手指被钉子划破了也不在意,只说“别让观众看笑话”。“生活里他就是这样,待人真诚,对谁都热心。后辈请教问题,他哪怕再忙,也会手把手教;同事有困难,他第一个站出来帮忙。” 王汝刚哽咽着说:“他不仅是我的搭档,更是我的老师、我的兄长。”

青年演员钱懿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刚进剧团的时候,特别怕演不好,九松老师就跟我说‘滑稽戏不是耍宝,是要让观众从心里笑,从心里暖’。每次我演完,他都在台下鼓掌,哪怕我只有一句台词。” 杭州滑稽艺术剧院院长董其峰也赶来送别,他记得李九松总说“艺术不分地界,只要能让大家开心,就值得”,这份通透和豁达,让他受益终身。

奖杯捐给纪念馆:他把笑声,永远留给了上海

追思会结束后,李九松的家人做了一个决定:将他生前获得的“东方笑星”奖杯捐赠给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工作人员说:“家属希望,喜欢老娘舅的观众以后来这儿,还能看到他的荣誉,想起他带来的快乐。”

这个奖杯,是李九松艺术生涯的见证——从舞台上的小演员,到红遍长三角的“老娘舅”,他用一辈子的时间,把滑稽戏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就像王汝刚说的:“九松老师没离开,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陪着我们。”

如今再路过上海的老弄堂,偶尔还能听见有人说“这事得找老娘舅评评理”;打开视频平台,《老娘舅》的片段依旧有人点赞、评论“童年回忆杀”。那个总笑着说“侬覅急”的老娘舅,早已成了上海人心里的一种情结——是弄堂里的烟火气,是家庭里的温暖,是一代人关于“快乐”的集体记忆。

再会了,李九松老师。愿你在另一个世界,依旧能站在喜欢的舞台上,听见满堂的笑声。而我们,会永远记得那个叫“老娘舅”的上海老伯伯,记得他带来的那些温暖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