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嘲笑到价值10亿!这些丑画逆袭史,打脸了多少审美偏见?
发布时间:2025-10-05 06:25:00 浏览量:1
提起印象派paintings,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这画得啥呀,笔触乱七八糟,画家是不是没好好画?”
尤其是跟那些线条工整、人物精致的新古典主义画作比,印象派的画总让人觉得“不专业”。
但你知道吗,这种看似“随意”的画风背后,藏着一场影响整个艺术史的大变革。
在18世纪末的欧洲艺术圈,新古典主义那可是绝对的“主流”,当时的画家都追求把画得“像真的一样”,而且还要有秩序、有逻辑。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收藏的雅克-路易・大卫在1788年创作的《拉瓦锡与妻子》,就是新古典主义的典型代表。
这幅画里的主人公安托万・拉瓦锡,是大名鼎鼎的“现代化学之父”。
画中他坐在书桌前,桌上摆满了各种化学仪器,试管、烧杯、天平一应俱全,连仪器上的刻度都清晰可见。
他的妻子玛丽・安娜穿着华丽的长裙,姿态优雅地依偎在他身边,裙摆的褶皱都画得层次分明。
整幅画的构图特别讲究,左右对称,人物位置安排得恰到好处,没有一丝杂乱。
色彩上也很克制,以沉稳的棕色、蓝色为主,没有鲜艳的撞色,却透着一种高雅的气质。
大卫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正是启蒙运动盛行的时期,那时候人们相信科学和理性能解释一切,大卫就想用这幅画传递这种思想。
他把拉瓦锡塑造成一个理性、严谨的科学家形象,通过精细的笔触和规整的构图,展现出“科学主宰世界”的理念。
要是把这幅画比作文字作品,那它绝对是一篇排版整齐、逻辑严密的科学论文,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没有一笔是多余的。
不光是这幅画,当时新古典主义的画家们都遵循这样的创作原则。
他们会反复打磨线条,力求人物比例完美,就像雕塑一样毫无瑕疵。
这种画风在当时很受欢迎,因为它符合人们对“精致”“专业”的审美期待。
但谁也没想到,一百多年后,会有一群画家打破这种“规矩”,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时间一晃到了19世纪末,艺术圈里出现了一群“叛逆者”,他们就是印象派画家。
保罗・塞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1882年创作的《圣维克多山与阿尔克河谷高架桥》,现在也收藏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把这幅画和大卫的《拉瓦锡与妻子》放在一起,你会发现简直是天差地别。
这幅画里没有精细的人物,也没有讲究的透视法,画面中的圣维克多山不像真实的山那样有细腻的纹理,反而像是用大块的几何色块堆砌而成。
天空是淡淡的蓝色,还夹杂着一些白色的笔触,像是飘动的云朵,大地则是黄绿色的,和天空的色彩交错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塞尚用的笔触很粗犷,东一块西一块,看起来像是随手涂抹的,但你仔细看,能感受到画面里的光影在流动,仿佛能闻到山间的空气,看到阳光洒在大地上的瞬间。
塞尚可不是在“偷懒”,他想表达的不是山的“样子”,而是他看到山时的“感受”。
在印象派画家看来,世界不是静止不变的,光线、色彩、空气都在不断变化,他们想捕捉的就是这种“瞬间的真实”。
就像我们站在海边,看到的海浪一会儿高一会儿低,阳光一会儿亮一会儿暗,这种瞬息万变的感觉,用新古典主义那种精细的笔触根本画不出来。
所以印象派画家才会用跳动的笔触、鲜艳的色块,把这种流动的、鲜活的感觉留在画布上。
要是把塞尚的这幅画比作文字作品,那它就是一首即兴创作的诗。
没有严格的格律,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命力,能让你感受到画家当下的情绪和体验。
这种画风在当时可不受待见,很多人觉得印象派画家是“不会画画”,甚至嘲讽他们的作品是“未完成的草稿”。
但现在再看,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画风,让印象派成为艺术史上的重要流派。
据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公开数据显示,目前馆内收藏的印象派及后印象派作品超过500件,每年专门来看这些作品的游客占总游客量的30%以上,这足以说明印象派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很多人觉得印象派画家“不好好画画”,其实是因为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传统画家不一样。
新古典主义画家追求的是“永恒的理想美”,他们会按照自己的审美去美化现实,画出最完美的画面。
而印象派画家追求的是“瞬间的真实感受”,他们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真实世界直接呈现在画布上。
大卫的《拉瓦锡与妻子》,是用理性和秩序去表现世界,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追求的是一种“标准答案”式的美。
而塞尚的《圣维克多山与阿尔克河谷高架桥》,是用感官和情绪去感受世界,笔触和色彩都跟着感觉走,没有固定的“规矩”。
这两种画风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是艺术家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
印象派的出现,其实是一场艺术观念的革新,在印象派之前,画家都要按照学院派的规则画画,题材、构图、色彩都有严格的限制。
而印象派画家打破了这些限制,他们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把大自然中的光影变化、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都画进作品里。
这种“自由”的创作方式,给后来的艺术家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像梵高、高更这些后印象派画家,就是在印象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个人情绪的表达,创作出了更多充满个性的作品。
现在我们再看印象派的画,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比如莫奈的《日出・印象》,画里的太阳只是一个模糊的光斑,水面上的波纹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却能让你感受到清晨日出时那种朦胧的美。
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画面里的人们在跳舞、欢笑,色彩鲜艳,笔触轻快,仿佛能听到音乐声,感受到现场的热闹氛围。
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们传递出的那种真实、鲜活的情感,能引起每个人的共鸣。
其实艺术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标准”,不是线条越精细、人物越完美就是好画。
印象派画家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艺术可以是自由的、感性的,可以是对瞬间美好的捕捉。
现在再看那些“东一块西一块”的笔触,是不是觉得特别有生命力?
最后,还是很想问一问大家是更喜欢新古典主义那种严谨的美,还是印象派这种鲜活的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