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最后一刻低头,接受特朗普的投降条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发布时间:2025-10-05 06:24:42 浏览量:1
哈马斯传出接受特朗普提出的停火建议,声称愿意释放人质、配合局势缓和,但拒绝解除武装,加沙命运仍悬而未决。
战火持续快一年,加沙废墟越来越多。哈马斯撑不住了。
媒体披露,他们通过中间人给出了罕见的回应,称愿意释放剩下的人质,也不再强行阻拦物资进出,不过没有提交出权力或放弃武装。
特朗普主动介入中东事务,是因为他打算在选举前把这件事做成“和平大单”。
他推出了一个“20点和平提案”,包括立即停火、哈马斯释放所有人质、以色列逐步撤军、设立过渡管理机构、取消哈马斯军事控制地位。
以色列表态比较谨慎,没有立刻答应,但表示可以“审视细节”。
对他们来说,哈马斯如果不交出控制权,不解除火箭和地道系统,就没法谈什么和平。
哈马斯的反应被媒体总结为“接受但保留”。
他们口头上说愿意配合解决人质问题,也接受设立临时治理机构,但不接受外部力量干涉“抵抗权利”。
这话说得绕,实际意思是不会主动交出武器。
哈马斯这次“退让”,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加沙民众的愤怒到了极点,连续几个月吃不饱、停水停电,不少人开始公开反对哈马斯。
还有传言说,有人纵火、袭击哈马斯检查站。
第二个,美国和阿拉伯国家开始施压,特别是埃及和卡塔尔,他们承担了太多调解负担,不想被继续拖下水。
这次表态,对哈马斯来说,不等于彻底放弃。
他们在媒体上依然说自己“没有投降”,而是“维护巴勒斯坦民族利益”,只是愿意谈一谈。
语言包装得体面,实际已经从之前的“绝不接受外部条件”变成“可以考虑”。
加沙局势复杂,中间人多,消息真假交错。
特朗普团队想借这件事刷存在感,加上美国国内有很多人质家属施压,这份提案比以往更加细致,还附带最后期限。
如果哈马斯真的完全接受,等于承认失败。
如果不同意,美国会说他们放弃和平机会。
所以这次哈马斯的“低头”,只是一个外交姿态,不是全面崩溃。
他们保住了面子,给自己留了退路。
有没有用,要看接下来几天是否真释放人质,是否允许过渡机构进驻。
这种半推半就的做法,说明哈马斯很清楚,现在打不动了。
想保住组织,还得在桌面上谈,而不是靠火箭弹和地道。
特朗普这个提案,其实早有预兆。
他一上台就表示要“终结中东乱局”,这次正逢局势紧绷、美国国内也需要一个外交突破口。
他的方案内容不少,核心无非两件事:停火、人质。
特朗普说得很直接,不谈“双方责任”,只要求哈马斯先动。
他希望通过一次性交换,把加沙问题定在一个“新基础”上。
这种方式在政治层面确实很有操作空间,现实远比文件复杂。
以色列虽然公开说“欢迎任何和平努力”,对特朗普的内容没多热情。
他们内部其实意见不一。
军方不信哈马斯会守信,政治圈担心让哈马斯保留一部分地位等于引狼入室。
而特朗普这次带的方案,并没有触碰以色列控制权问题。
他回避“巴勒斯坦建国”这个争议话题,把焦点放在人道、稳定和外交成果上。
这符合他一贯作风:别谈抽象目标,先解决现实麻烦。
哈马斯的回应表面上“接受”,却留了一大堆但书,比如不承认以色列合法性、不放弃武装存在、不过度让外国干涉。
这些条件几乎等于“接受前提下的反对”,就像开门了但上了链子。
卡塔尔方面给出了相对积极的评估,说这是“转机”,可以展开新一轮对话。
埃及则更谨慎,担心如果落实不成,会引发新一轮军事冲突。
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对这件事没有发表明确立场。
西岸地区与哈马斯矛盾很深,他们可能担心,如果哈马斯通过谈判保住了加沙影响力,会影响他们的地位。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提案也有争议。
一部分民主党人士认为这只是竞选操作,缺乏长期规划。
人权组织则批评提案没有强调加沙民众权利,把焦点完全放在人质与军力上,缺乏全面性。
不过现实是,只要双方停火,局势缓一缓,国际舆论就会接受“阶段性成果”。
特朗普想要的正是这个局面:不求完美,只求能在镜头前宣布“我让冲突停下来了”。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还得看哈马斯能否兑现承诺,尤其是人质释放这一条。
如果真放人了,以色列压力会增大,美国舆论会转向推动后续谈判。
如果拖下去,特朗普的信用也会受损。
目前判断,哈马斯打算“以退为进”,用局部配合换喘息空间。
而特朗普则想“借机立威”,在外交舞台上刷一波战绩。
谁占便宜,就看谁更能把这场模糊回应转成实际动作。
这次哈马斯愿意释放人质,是重头内容。
外界普遍认为,如果不先处理人质,别的都白谈。
人质问题不仅是战场道义,也牵动多国民意。
美国人质家属连续在白宫外集会,要求政府出手。
特朗普此时出招,也是借人质问题施压哈马斯。
哈马斯放出消息,说已准备释放多名人质,包括几名美籍人员,没说清具体时间,也没列出人数和条件。
这种模糊回应,是典型拖延术。
人质在手里,哈马斯就还有筹码。
特朗普团队明确表示,先放人,再谈别的。
如果哈马斯不按时放人,美国可能推动以色列加大军事压力。
所以这一步,是双方博弈关键。
地道网络是另一个争议点。
以军多次空袭,就是为了摧毁地下指挥中心和储藏点。
特朗普的提案要求彻底封闭这些通道。
哈马斯则说地道是“防御设施”,没有打击平民意图。
所有人都清楚,这些地道才是哈马斯长期作战能力的核心。
如果失去地道,他们的战斗手段将被压缩到零,这也是哈马斯不愿轻易让步的原因。
舆论战也同步进行。
哈马斯在中东各大媒体上频繁出镜,宣称“愿意谈判”“追求和平”。
但同时,又说“以色列必须彻底撤离加沙”,又讲“不能接受去武装化要求”。
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其实是在拖延时间,等待局势变化。
特朗普方面则主打“行动牌”。
他们公布提案内容、设定最后期限、安排各方记者会,试图让对方在舆论场上无法拒绝。
但这种压力,是否能转化为实质结果,还要看地面反应。
以色列在舆论上处于夹缝。
如果答应过早撤军,国内强硬派会造反。
如果拒绝特朗普提案,会被批评破坏和平努力。
所以他们表面欢迎提案,实际上按兵不动。
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真正决定这场戏走向的,不是文字,而是人质有没有放,武器有没有交。
现在还看不到这些。
和平,不靠说,得靠让,哈马斯这次口头松动,但没承诺核心让步。
他们想要停火,又想保住武装,愿意释放人质,又不愿交出控制区。
这种想赢又不想输的姿态,暴露出他们的困境。
如果真接受全部提案,等于承认失败。
如果不接受,美国和以色列就有理由继续打下去。
特朗普也面临选择。
这份提案一旦失效,他的中东牌就废了。
他不希望在选举年背负“和平失败”这口锅。
所以他可能采取强硬手段,比如追加制裁、威胁加沙封锁、或是推动更大规模空袭。
以色列政府也有盘算,他们希望通过这轮博弈,让哈马斯吐出所有筹码,然后再重新安排加沙治理。
这其中可能包括引入阿拉伯联盟人员、临时安保机制,甚至扶植温和派巴勒斯坦力量。
但谁来控制加沙,是个大问题。
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
埃及说得很清楚,他们不想承担任何管理责任。
卡塔尔表态愿意出资,不愿出人。
联合国早已力不从心。
加沙重建需要巨额资金和安保配合,这笔账谁都不敢先埋单。
长期看,加沙要恢复和平,至少要解决四件事。
第一,哈马斯要彻底退出权力核心,至少不能再主导军事事务。
第二,加沙民众需要基本生活保障,否则和平等于空谈。
第三,以色列要建立一个有限度的监督机制,保证武器不再回流。
第四,外部力量要联合起来设立缓冲机制,不能靠美以单方面推进。
但现在这些,都没影。
所以当前所谓“和平窗口”,其实很窄。
特朗普想在这个窗口里塞进一份历史合同,难度不小。
哈马斯想用“合作”换喘息,也很难维持。
谁先退,谁就容易掉下去。
局势维持表面缓和,但随时可能翻桌。
如果哈马斯不放人,或者以色列下一步继续推进空袭,那就等于彻底谈崩。
和平,没有到手之前,都只是气话。
这场看似有望的“和平转机”,最终落在哪一边,不是文件决定,是胆量和筹码。
这时候,看谁更狠,也看谁更怕输。
参考信息,:
《哈马斯“有条件接受”特朗普停火提议》·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10-04
《特朗普公布加沙20点和平提案,设置最后通牒》·环球时报·2025-10-03
《以军回应哈马斯表态:仍需实际行动证明诚意》·新华网·2025-10-05
《哈马斯称愿释放人质但拒绝解除武装,加沙局势仍难预测》·中国新闻网·2025-10-05
《卡塔尔、埃及敦促哈马斯尽快回应提案,避免新一轮冲突》·参考消息·2025-10-04
《以色列内阁分歧加剧,部分高层不满特朗普和平计划》·澎湃新闻·2025-10-04
《加沙地道网络成和平谈判“绊脚石”》·解放日报·2025-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