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员异地任职,官府真给配官妓?胡姬酒肆原来别有风流
发布时间:2025-10-05 08:14:00 浏览量:1
你能想象吗?在唐朝,官员被派到外地当官,官府竟会给衙门配置官妓。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历史上还真有这回事。
不过官妓可不是用来解决空虚寂寞的,她们的真实职责和你想的不一样。这些官妓到底是干啥的?西域来的胡姬又为啥能让李白、岑参等诗人痴迷?
先说说唐朝的官妓。唐朝实行流官制度,地方官员每隔三五年就得换个地方任职,很多官员会把家眷留在老家,只身上任。但官府配置官妓,核心目的是帮助公务应酬,不是解决私人需求。比如官员招待宾客、举办庆典,官妓会到场表演歌舞、劝酒助兴,营造氛围。而流传官妓满足生理需求的职责,这种说法是后世对唐代官妓制度的最大的误解。
官妓隶属于官方机构,但不是先属太常再属教坊——唐初官妓主要由乐营管理,隶属于地方藩镇或州府。教坊是中央管理宫廷乐舞的机构,管的是宫廷乐妓,和地方官妓不是一回事;太常寺则负责祭祀礼仪乐舞,也不直接管官妓。这些官妓的核心工作虽然只是才艺服务,但是她们也有严格的身份限制,不能随便和官员之外的人交往,人身自由受官府管控。
在唐代法律里,娼妓确实是合法存在的,但身份分为官妓和私妓。唐代把人口分为良籍和贱籍,良籍包括贵族、士族、普通百姓,贱籍分为官贱民和私贱民,官妓属于官贱民,地位比官奴婢高。唐律规定,强奸官妓会被打一百大板子,和强奸良民的惩罚类似,可见官妓的人身权利还是有一定保障的。
那官妓是从哪来的呢?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罪臣的家属。古代连坐制度下,官员犯了重罪,男性可能被处死或流放,妻女有时会被没入官府,成为官妓。二是人口买卖。当时合法的奴隶市场里,有些贫苦家庭会把女儿卖掉,官府有时会从这里采购女子,训练后成为官妓。三是被逼良为娼的女子。比如有些女子因家道中落、被人欺骗,误入风尘,最终沦为官妓。
这些女子成为官妓后,要接受严格的才艺培训。不是简单学唱歌,还要练舞蹈、学乐器,甚至要会吟诗作对——唐代官妓讲究内外兼修,既要长得好看,又要有才艺。、最有名的就是薛涛,她不仅容貌出众,还擅长写诗,和元稹、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有交往,被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
后来薛涛在中年(40岁左右)离开乐籍,隐居在成都浣花溪畔。她虽然当了女道士,但仍和西川节度使们有诗文往来,被称为流水的节度使,铁打的女校书,这也说明唐代官妓即使脱离乐籍,仍能保持一定的社会交往。
唐朝的狎妓之风确实盛行,但主要是私妓,不是官妓,比如长安城平康坊的妓女。官妓的归属权在官府,官员只能在公务场合使用,不能私自占有。比如镇守成都的将军李晟,任上和官妓高洪关系密切,离职时想把高洪带走,结果西川节度使张延赏不同意,派军队把高洪截了回来——这就说明官妓是官府财产,官员不能私自带走。
再说说唐代的胡姬,唐代长安的商业区分为东市和西市,西市是国际商贸中心,有很多外国商人,也有不少胡姬酒肆。胡姬是指来自西域的女子,主要在酒肆里当垆卖酒、陪酒,偶尔表演歌舞,不是官妓,也不是特殊商品。
这些胡姬很受文人欢迎,李白就经常去胡姬酒肆喝酒,还写了“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诗句。长安的青绮门附近,胡姬酒肆特别多,成了文人饯别的地方,岑参就曾在这里设宴送朋友。
胡姬的歌舞很有异域风情,主要有胡腾舞、胡旋舞和柘枝舞三种。李端的《胡腾儿》写的是胡腾舞,节奏感很强;白居易的《胡旋女》描述胡旋舞,舞者旋转速度极快;柘枝舞则更精致,有时会有花瓣道具,舞者从花瓣中现身,很有观赏性。
到了宋代,社会风气变了。理学兴起后,对官员狎妓的限制变严。宋代规定监司、守令不能狎妓,尤其是负责司法的官员,严禁参与妓乐活动;熙宁以后,限制更严,即使是州郡的大排宴,也只能让官妓歌舞陪酒,不能留她们侍寝。不过这些规定执行起来有难度,民间仍有官员私下狎妓的情况。
如今,长安西市的胡姬酒肆早已消失,平康坊的歌舞也成了历史。大唐西市遗址上重建的仿唐建筑,成了游客打卡的地方。宋代以后,理学越来越兴盛,社会风气变得保守,官员狎妓成了禁忌,唐代那种开放的氛围再也没有出现过。
唐代的官妓和胡姬,是那个时代开放包容的缩影。它们不是低俗的象征,而是反映了唐代社会对才艺的重视、对异域文化的接纳。那些在酒肆中吟诗作对的文人,那些在宴会上表演歌舞的官妓,共同构成了唐代独特的文化风景。